李歆
【摘 ? ?要】漢語國際教育的當地化是漢語國際化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因素,更是實踐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熱點問題。漢語的當地化概念和當地化目標在實踐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思考,因此,就需要對當地化有充分的理解,這樣才可以取得相應的教學成果。基于此,本文對漢語國際教育當地化的理解做出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對相關學習者和工作者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漢語 ?國際教育 ?當地化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126
全球“漢語熱”的持續升溫,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建立,漢語教學的進一步普及,加快了漢語“當地化”教學的進程,漢語教材“當地化”也成為國家決策、漢語國際教育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之所以提出當地化主要是要讓漢語更好地融入當地環境中,更具備當地化的發展特點,也可以讓學習者有當地化的漢語生活。
一、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當地化的理解
漢語國際教育當地化就是對生活和助學實現當地化,使用當地的一些資源、語言和文化等等實現高效率的學習。例如,在一些國外的漢語教學中出現了話語社區以及中國家庭等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漢語去表達,也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漢語國際化教學所涉及的內容必然有當地化的內容,國外的學生學習漢語,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海外,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運用漢語交流的能力。
二、漢語國際教育當地化的內容
(一)教育觀念當地化
漢語國際教育觀念的當地化就是讓學習者關注語言和文化,這些都是對語言學習的補充,有助于發揮當地漢語教學的主動性,更是對外來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觀念當地化問題的提出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時和勢,所謂的時勢就是要看以往一些外國人學習漢語需要親自來中國留學或者生活,現在一些海外的學者學習漢語可以不必外出就能夠感受到當地化的環境,當地化的優勢凸顯出來。觀念當地化這種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對當前漢語教學快速發展的研究,以前很多國外的人來當地進行漢語學習。現在在海外就有諸多的漢語教學機構,這樣讓純正的漢語走向了國外,也讓學習者的學習更加便捷和輕松,環境感染力更強,促進了學習者對漢語學習的認知和了解。
(二)教學內容當地化
教學內容的當地化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漢語國際教育要教什么,之后才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的當地化。漢語國際化教學的核心性任務就是做好語言文字的教學工作,話語教學在這里是根本所在。可以通過話語的方式去學習其他學科,發揮輔助性作用,因此,語言學習只有達到了一定程度才可以成就一種語言文化。在漢語國際化教育過程中交際語言是文化的核心所在。
三、漢語教學“當地化”的啟示
根據對多個國家漢語“當地化”教材的調查,發現很多國家漢語教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當地化”的特點,但是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學評估、教學管理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這也更有利于“當地化”教材的進一步改進和漢語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一)教學內容全面合理
漢語教學背景復雜、學習漢語水平參差不齊,如何根據學習者群體選擇使用教材,如何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不僅要關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當地化教材編寫的設計問題,更要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和教學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漢語教學內容。同時還要注重教學練習。教學練習應全面覆蓋全部的教學內容,應該具有層次。同時練習的方式應該多樣性,各個練習之間應該具有內在聯系。在制定“當地化”教材的練習部分時不僅要考慮教材練習的設計部分,還要全面涉及、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數量要充分、題量要均衡。很多當地化教材都重視使用學習者的母語進行注釋,所以對語言現象注釋時應該簡明、扼要、準確,具有可讀性,重視漢語學習者的理解水平和漢語水平,例句應當可以舉一反三。根據學習者的漢語水平,注釋在一定情況下可以采用插圖的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漢語當地化教材也應該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網絡等多媒體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漢語學習的興趣,提高漢語教學水平。同時教學的容量和學時相匹配,充分考慮漢語教學的實際要求。
(二)以教學大綱推進教材的完善
在教學的需求下,必須優先制定出教學大綱,教材的編寫只有符合教學大綱和客觀教學需要,才能更好地反應教學特點,達到教學的規范和要求,進而反過來對教材的合理使用給予指導,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在“當地化”教學大綱制定時,可以借鑒與本國漢語教育制度相差不大、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所推行的教學大綱,或者以中國的《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作為標準重點參考,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本國漢語教材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改編,形成適用“當地化”的特色。同時,重視教材在本國的實際使用情況,充分考慮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特點和本國學生漢語學習的情況與需要,將漢語實際使用情況、教學經驗融入具有理論性和引導意義的教學大綱中,更好地對漢語教學進行指導。
(三)教材評估
在對漢語教材進行當地化評估時,教材編寫理論和教材編寫基本原則應該相結合,同時還要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規律,靈活變通,也要結合自身國家的具體情況和本國國情。漢語教材的本地化既有個性、也應該有共性。因此,需要結合本國國情、漢語語情。關于漢語教材的國別化處理的具體含義,有學者提出:“主要是適應當地的國情、民情和地情。所謂‘國情’是政治制度與文化政策;所謂‘民情’以宗教信仰和民族情緒居其首,此外還有極其多樣復雜的文化情結;所謂‘地情’就是所在地區的綜合性的社會特征。”同時還要做好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管理、培養方式的當地化培養,教學時不斷探索,努力提高當地化培養的質量。
總之,漢語“當地化”已成為漢語教育發展的趨勢,但是現有的教材仍然有很多問題,這就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學評估、教學管理等方面進一步改進,這也更有利于“本地化”教材的進一步改進與漢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應輝.關于國際漢語教學“本土化”與“普適性”教材的理論探討[J].語言文字應用,2013(3).
[2]趙金銘.國際漢語教育的本旨是漢語教學[J].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2013(1).
[3]于海闊,李如龍.關于漢語國際教育國別化教材幾個問題的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