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霞
【摘? ?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教師應當從學生的閱讀習慣著手,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讓他們愛上閱讀、自主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習慣?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029
縱觀語文教學的全局,小學階段可謂是打基礎的好時期,這個階段教學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在該科目學習上的效果。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更離不開家長的幫助與監督。當然,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在閱讀習慣的培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簡單闡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一、正確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路人,有責任為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并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作用更為突出。小學生不論在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不夠成熟,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從而找到正確的方向。
就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科目,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在語文學習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績。同理,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就要先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讓學生不對閱讀產生排斥或抵抗心理,才能逐漸建立學生的閱讀習慣。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最主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接觸到閱讀,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以課本為參照讓學生接觸到一定的閱讀材料;另一方面,教師要向學生和家長傳達閱讀的重要性,讓家長監督學生在課后也要有一定的閱讀積累。
此外,對于學生的心理變化,教師也要有足夠的了解。教師應當及時關注學生對于閱讀的好惡,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閱讀傾向。對于那些有閱讀興趣的學生,教師要多多支持,保持學生的熱情并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在閱讀方面有障礙或者不感興趣的學生,教師要找到他們的困難點,與學生共同克服困難,最終建立起閱讀的興趣。
二、開展閱讀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大多數小學生的天性實則是貪玩,要想讓學生在教室中專心聽講,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想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大化,就應當遵循學生的生理特點,制定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為此,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讓學生的閱讀效果最大化。例如,教師可以開展類似“趣味讀書”這樣的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首先,教師可以播放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視頻或音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一個過渡的階段,也可以在這一階段先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其次,教師要制定合理的閱讀規則,規定學生的閱讀時長,提出相應的閱讀要求,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閱讀的側重點。結束閱讀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五分鐘左右的冥想,給學生一個回憶和緩沖的時間,讓其思考在閱讀中的所感所想,再給時間讓學生寫作。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推薦優秀的作文,并且由寫作者自行朗讀,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教師最后總結并對寫作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
三、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延展閱讀范圍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不僅是讓學生愛上閱讀,更是讓他們拓寬自己的閱讀面,吸收不同閱讀作品的長處。基于此,教師可以采用類似于群文閱讀的方式帶領學生拓寬閱讀的范圍。小學課本中的部分文章都是節選于某本著作的,對于這類文章,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把握其閱讀興趣,并對相應的書籍進行推薦或是集中閱讀。此外,教師可以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讀物進行推薦,讓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自行閱讀。
一方面,小學生不能很好地判斷書籍是否適合自己,另一方面,隨著網絡的普及,學生可以接觸到的網絡書籍增多。因此,教師和家長都要嚴格把關學生閱讀的書籍內容,幫助他們判斷并選擇適合閱讀的讀物。群文閱讀也并不是毫無選擇,而應當擇優去粗,讓小學生在養成閱讀習慣之初就接觸到質量較好的讀物。這也是為后期學生判斷讀物的優劣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一步。
四、轉變教學方法
為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以多方面進行閱讀習慣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閱讀方式。就教學方法而言,教師要不斷拓寬訓練的方式,因材施教,給學生創造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閱讀模式。
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室中設置“圖書角”,倡導學生將自己覺得有意義或者感興趣的圖書放在圖書角中,為學生提供交換圖書的平臺。同時,教師還可以定期就“圖書角”中的書籍開展交流會、分享會等,讓學生自行討論與閱讀有關的內容。
其次,教室中的黑板報也可以利用起來。教師可以分批次安排學生設計黑板報的布局,在黑板報上張貼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資料。所張貼的閱讀材料一方面來自教師的篩選,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整理打印,在教師審核后張貼在黑板報中,從而為學生創造合適的閱讀環境。
當然,閱讀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教師在注重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其他的閱讀方式,如默讀、誦讀、精讀等。為此,教師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閱讀課,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朗讀、小組誦讀,對于對話豐富的文章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閱讀課的內容可以是課本中的經典片段,也可以是學生想給大家分享的好書好文。從提高學生的閱讀面來講,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分享課外的內容。
五、結束語
以上幾種方式只是為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出了簡單的思考點,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仍是教師應當關注并思考的問題。總的來說,教師不僅可以從自身出發,更要發揮學生和家長的作用,多管齊下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當然,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僅是小學階段應當注意的方面,更貫穿了整個教學生涯。閱讀是終身的事情,培養閱讀習慣應該得到所有人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段彬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J].學周刊,2011(30):50-51.
[2]黃富春.論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與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4(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