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亮
摘要:課堂教學一項追求效益的活動,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并最大化的達成目標,否則便是失敗的。一堂課上寶貴的45分鐘能否被最大化的利用起來,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本文將介紹有效教學的理念,以及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教學
引言:
自新的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教師紛紛開始追求有效教學,但是很明顯,很多教師對于什么是有效教學還缺少準確的認識,這使他們仍然不能對教學方法進行精準的調整。要想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我們先要了解“有效”的三大要素。
1.有效教學的概念
有效教學理念源于西方教學科學化理論,本質上是一種教學實用主義,以結果為導向。所謂“有效”,就是將學生的進步和受益作為教學的唯一評判標準,在教學行為中,促進“有效”的達成必須指向三個要素[1]。首先是成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初中生的厭學情緒正隨著知識點難度的增加而加重,如果每一次的課程都能改變一點他們的學習態度,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那就是有效的教學。其次是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真正有所收獲,收獲具體可以是知識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態度和技能上的,只要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得到應有的提高,那么教學就可以稱之為有效。最后是體現出教學的技巧性,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的完成更多任務,巧妙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明確了這三點,教師才能合理化的組織有效教學活動。
2.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2.1豐富課堂導入的形式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初始環節,它對整堂課的教學效益產生很大影響。事實證明,精彩絕倫的課程導入能夠起到優化課程教學效果,抓住學生注意力和激發興趣的作用,是打造有效課堂的首要基礎。針對課堂導入環節,我們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需求,建立起多元化的課堂導入模式,使用針對性強的課堂導入方法提升學生知識學習的效率。
比如,在學習“銳角三角函數”這一節內容時,我使用了問題導入法:“同學們,咱們學校的三角形花壇前一陣子被人破壞了!為了維護校園的美觀,要立即進行修補,但是不巧的是這個花壇在建立時的數據也缺失了一部分,恰好就是被破壞的那條邊的,現在只有剩下的兩條邊的長度,在無法進行測量的前提下,我們怎么才可以確定要使用的修補材料的用量呢?”這樣,就通過一個簡單的生活化小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帶著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進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有助于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程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2開展課堂實踐活動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要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基礎展開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對此,我們可以采用開展課堂實踐活動的方式,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
比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的過程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比賽,首先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通過集中討論設計一個涉及到二次函數知識的問題,建立起二次函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然后用各個小組設計的問題作為比賽的題目,看看哪個小組可以最快地解決完所有的題目,獲得勝利。如此,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建立生活化模型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大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2.3布置開放性的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也是我們要重點改進的一個教學環節。在設計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我們要將重點放在對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培養上,并在此基礎上落實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現出課后作業的價值。除了要布置書面作業外,還應該結合數學的實踐性特點設計一些貼近生活,鍛煉他們綜合應用能力的任務,以彰顯教學對學生能力、素質發展產生的作用。
比如,在學習“相交線與平行線”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下任務,讓學生搜集現實生活中利用到平行線與相交線知識的事物,對此進行記錄和分析,了解平行線和相交線對發明創造的指導價值,并試著想一想:如果不使用平行線或者相交線,我們的生活會產生什么變化或者影響?如此,通過一個開放性的課后作業的布置,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探索空間,大大地提升了學生主動完成的興趣,鞏固了學生課上所得知識。
2.4利用新型教學手段
如今,科技技術帶動了教學的進步,多媒體、電子白板、幾何畫板等工具為單位時間內數學教學效益的提高貢獻了巨大力量。這體現出了教學的技術性和高效性,也是有效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幾何畫板軟件作為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的一種有效工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軟件中的測量功能,通過幾何畫板軟件動態地保持給定的幾何關系。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利用這一軟件自主探究變化的圖形,發現恒定不變的幾何規律,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演繹成動態數學模型和相關的數據圖表,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數學規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例如,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學生可以利用幾何畫板軟件先做一個任意的等腰三角形,畫出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線和頂角的角平分線,并測量出這三線的長度;然后拖動頂點,觀察在三線的長度發生變化時點的位置所發生的變化(學生很直觀地就會發現互相重合),由此學生能從中發現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的性質。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只僅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問題背景,而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觀察,能借助比較、驗證、歸納等方法,最終得出結論。學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使教師擺脫了“難說與說不清楚”的窘境,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3]。
3.結語
其實,只要把握住有效教學的三要素,達成這一目標的方法和思路就會變得靈活化。教師要敢于跳出傳統教學的怪圈,打破“知識既一切”的想法,從學生興趣、能力等方面追求教學的有效,并用多樣的方法努力達成目標,不要畫地為牢。
參考文獻:
[1]蘭義軍.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南北橋,2019,(10):135.
[2]張進華.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9,(41):92.
[3]尚吉文.探析如何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