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要:隨著新課標理念在教學中的不斷深入,現有的教學結構面臨著重點的改革與挑戰。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除了要針對閱讀內容進行理論性的講解外,要善于從多個層面出發在語文學習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進行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保證閱讀教學的效率及質量。下面,本文將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習慣培養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習慣
引言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這四面能力,而其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關乎到其它三方面能力的形成,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教師需要在全新的教育教學背景下,積極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和語文學習水平,最終達到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這門學科教學所提出的要求。
一、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講述教材中的課文,長期處于這一教學環境下,學生逐漸產生了惰性心理,且變成變動式的學習,他們不僅不愿意學習語文這門學科,且閱讀的積極性也較低。因此可以說,上述教學問題是阻礙學生提高閱讀效率、養成閱讀習慣的一大因素。為此,教師應該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并采取有效的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他們在面對課文時能夠主動閱讀,進而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做好重要鋪墊。在此,教師可以選擇在課前導入環節拓展與課文相關的課外知識,由此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1]。
比如在閱讀《景陽岡》這篇課文前,教師首先可以為同學們介紹《景陽岡》的出處:《景陽岡》出自《水滸傳》這部名著,其作者為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施耐庵,在《水滸傳》這部小說中,作者描寫了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漢進行農民起義的全過程。通過對《水滸傳》這部小說的簡單介紹,同學們能夠積累一定的文學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對《景陽岡》這篇課文中的內容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接下來,教師便可以把握好時機,將同學們帶入到正式授課環節中,由此在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同時,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二、分環節開展閱讀,掌握有效閱讀方法
隨著年級的提升,教學大綱也對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閱讀課文不僅需要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還需要體會和解讀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情感,以及學習和積累文中的寫作手法、好詞佳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并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量。因此,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需要開展分環節閱讀模式,通過多個閱讀環節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度學習,進而掌握有效閱讀方法,并逐步形成閱讀習慣[2]。
比如在閱讀《軍神》這篇課文時,同學們首先需要對課文進行初讀,并了解文中具體寫了哪些內容。通過對課文的初步閱讀,部分同學能夠總結出文中記敘了劉伯承拒絕用麻藥治療受傷的眼睛的過程。在學生概括完文中的內容后,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或詳解。接下來,教師再請同學們進行二次閱讀,在此次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同學們需要對文中的寫作手法進行學習和賞析,如文中運用了大量的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其目的便是為了突出劉伯承將軍的堅強意志。最后,教師還需要帶領同學們進行深度閱讀,進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上述三個閱讀環節,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們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逐一達到語文閱讀的目的,進而使同學們掌握正確有效的閱讀方法,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三、建立學習小組,積極進行互動
語文是一門需要集思廣益的學科,尤其是當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更需要針對課文內容開展積極地交流。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又能夠完善同學們思考問題的角度,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除此之外,及時地交流互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為此,教師有必要為同學們營造交流互動的環境,在語文課堂中建立學習小組,并請同學們在閱讀完課文后積極地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交流互動。為了使同學們能夠沿著正確的思路對課文內容進行解讀,教師需要提出幾個與課文中心思想相關的問題,由此引導同學們針對問題展開思考,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上述良好的互動氛圍,不僅能夠幫助同學們深度學習課文,達到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同時又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習慣培養策略進行了分析。閱讀是學習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方法,而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語文學習水平。因此,廣大教師有必要積極開展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從而使他們逐漸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崔艷紅.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20,03:6.
[2]陶姍.新課標下培養小學語文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J].科技風,2020,12:34.
[3]拉毛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