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權
摘 要:新高考制度的推進為當前中學教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師的教學難度進一步提升,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已不適用于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本世紀有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教育工作者們逐漸認識到,語文學科除了需要承擔學生知識技能的任務,還需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情感感知能力等。為了讓傳統語文課堂轉變為現代多元課堂,從單純的理論知識培養轉變為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培養,就需要結合當前的新高考政策,從學生自身出發,尋找更高效的教學方式。故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就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學科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困境及策略等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分析。
關鍵詞:新高考;中學語文;核心素養
2014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可以將其稱之為“新高考改革”。在新高考轉型的這幾年,制度轉型引發了相關的問題,但已經明確成為今后高考改革的大方向。[1]
1.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學科的挑戰與機遇
新高考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漸加快,其中語文學科受到的沖擊也十分強烈,作為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也應當承載起新高考制度賦予教師的職責,踐行新高考核心理念,以語文學科的全面優化為教學目標。結合當前盛行的核心素養教育可知,核心素養教學能夠全面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成為制度改革的推手,也有助于調整當前語文教學思路,突破傳統教育的瓶頸,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為社會與企業輸送與時俱進的全面型人才。這是語文教育的挑戰,也是教育工作者實現教學目標的新機遇,在明確語文學科重要教育功能及人文學科特制的基礎上,堅持以學生為教育主體,重視高考選拔功能,同時立足于人才培養,在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轉變教學理念與思路,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構建新的語文學科教學理念。
2.新高考背景下核心素養教學模式的培養基礎
2.1轉變傳統語文學科教學范式
2014年3月,在結合國際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國教育部正式下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文件,提出了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在新高考背景下,推進語文課堂核心素養教育,有助于實現高考轉型,讓學生在提升綜合實力的基礎上,取得更高的升學成績。[2]
2.2轉變傳統高考對于課堂教學的要求
傳統高考文理分科的模式已經轉變為新高考“3+3”模式,高考從考變成了選,給予了學生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教育領域內的工作者認為教學模式也應當發生相應的轉變,應試教育應當轉變為多元教育,教學形式也從固定課堂轉變為了走班制,因此系統性的知識教學已經不適用于當前學生的要求,實質上新高考模式是為了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教學過程也要從知識教育轉變為規劃教育。
3.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略
3.1強化學生的課前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課前自學環節,讓學生為接下來的課程建立充分的心理準備,這一階段教師可以通過適當引導,聯結學生已學知識與將要學習知識的橋梁,盡可能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選擇的導學案內容,應當是學生經過仔細預習能夠完成的問題,同時也要有適當的難度,不至于讓學生一蹴而就,進而喪失學習熱情。[3]
3.2用問題進行明確的教學導向,培養學生創造力與探究力
教學環節是環環相扣的,傳統教學通常未能建立各個知識點的聯結,新高考背景下,需要強化學生的系統性思維,讓學生能夠沿著清晰的脈絡進行學習與思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作為學習導向,圍繞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查漏補缺等環節而來戰,教師需要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為學生解決已知與未知的沖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探究力。[4]
3.3轉變單一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深化思維拓展
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教師應當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思路,明確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凸顯學生自我意識與認知作為基礎,延伸更多教學內容,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語文學科正在逐步轉變,應當創設更有效的步驟與環節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需要對教師給出的探究課題進行思考、整理與總結、歸納,并運用所有可利用的渠道進行信息搜集,并將之內化為自身的能力,這一學習過程也是學生深化思維拓展的過程。
3.4明確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傳承中國優秀文化
語文教學的基礎屬性是人文屬性,在文化視野下,語文學科具有傳承與發展我國優秀文化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現代價值觀念與傳統文化取向,進行整合與統一,將中華優秀文化與學生現實生活與經驗結合起來,在共鳴與共情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拓展學生視野,將國際視野與民族文化整合為一體,讓學生能夠用廣闊、開放的視野關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脈絡,追求文化進步與個體文化素養發展。
4.結語
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與專業素養,建構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的語文學科教學手段,在實踐中不斷思考與探索,關注學生個體需求與身心發展,以學生為教學工作的主體,滿足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求知要求,并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實力,以期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完成語文學科的教育使命。
參考文獻
[1]張華.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
[2]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養研究的構圖〔N〕.中國教育報,2015-04-01.
[3]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1517.
[4]陳惠玲.基于閱讀與鑒賞課程培養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3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