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高尚




摘要:本文通過針對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開展廣泛的問卷調研及分析,結合我校“道德品質+職業技能+發展潛力”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經過教育教學實踐,探討建設“三年三階段”的立體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評價體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extensive questionnaire and analysis for students of mechanical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e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year for three-stage" dimensional stud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three-in-one education model of "moral quality + vocational skills +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our school.
關鍵詞:職業能力;培養評價;調研
Key words: vocational ability;cultivation evaluation;investigation
1? 實踐研究意義
隨著我國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確立,以及“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強國戰略目標的確定,制造業高速高質量的發展,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源水平、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為了解決新形勢下現代職業教育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問題,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旨在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增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實現高質量就業;突出強調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等的培養質量作為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高職院校應根據制造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優勢,強化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尤其是對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探索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內容組成及培養、評價體系構建,對滿足高職學生個體成長需求,促其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促其全面成長,解決當下高職學生存在的各類問題,以求穩步提升教育質量,對推進我國高職機械類專業教育特色發展,加快滿足我國制造業發展對現代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需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2? 課題調研
2.1 調研目的及指標框架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從高職教育實質和機械企業行業生產實際人才需求出發,堅持問題導向,調研近三年機械類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短板,通過多方向、多層面的問卷調查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出職業能力提升與學生日常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社團活動等系列課余活動、就業教育、通識教育等各種教育環節的影響關系,探討總結出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培養及評價模式。
2.2 調研結果
①如圖1、圖2所示,反映出了學生在職業探索能力以及自我認知、自我調整及自我認可等方面的實際概況,有效凸顯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就業意識教育中的短板。
②圖3、圖4所示,凸顯了當下學生普遍重視及缺乏的核心職業能力主要有:自我管理能力、人際關系處理、專業知識水平、實踐經驗、行業企業了解度、社會適應力、專業技能、求職技巧、組織管理能力”等。
③圖5、圖6所示,反應出影響學生就業質量和職業能力提高的主要教育活動途徑有:社會實踐、專業技能實習、職業規劃教育實踐、就業意識教育、社團活動、創新創業活動、學干培養等。
3? 培養評價體系構建
3.1 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評價體系目標標準構建
結合我校“道德品質+職業技能+發展潛力”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三年三階段——勵志敦品、定位強能、拓展成才”的教育規劃,分院構建出分院機械類專業職業能力培養標準評價體系,主要從道德品質、職業技能、發展潛力3個維度,綜合考慮學生職業能力發展需要,以學校搭建的“十大教育體系”、“七節兩紀一慶”活動建設為載體,在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以專業社團建設為主要載體構建分院特色第二課堂活動體系,從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素養、身心素質、職業體能、專業技能、通用技能、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通識素養等10個職業能力方面,構建出包含團隊協作能力、職業認同、文明修身、團隊協作能力、職業規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人文修養等20個二級職業能力發展要素建構出用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及評價標準(如圖7所示)。分院以20個職業能力發展要素為培養和評價目標,通過三年的教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大學不同階段,逐步具備正確認識自我、積極評價自我、有效控制自我、科學開發自我,充分實現自我的能力。
3.2 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實現保障機制建設
不斷豐富健全規章制度,構建學生發展大數據平臺。以學校各項管理規章制度為基礎,依據分院專業學生特點及行業需求特點不斷健全“學生日常管理、學生學分制管理、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學生發展預警方案、師生獎勵機制”等管理機制和制度,并認真落實,實時通過學生發展大數據平臺中的學生成績、課余活動等數據科學分析學生發展狀態,為學生職業能力教育培養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導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由生活導師、職涯導師、技能導師、業界導師組成的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導師隊伍,為開展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提供人力保障。
資金保障。依據學校的財務管理制度,積極申請項目資金保障師生獎勵機制建設和實施,激勵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切實保證各教育教學項目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張斌.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素養培養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07(02).
[2]劉錦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05).
[3]駱秋琴,吳春琴,謝志遠.芻議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職學生[J].中國高教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