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思美
【摘 要】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互相融合,語言成為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而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逐漸成為各個領域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我國也因此普遍開展英語課程的教育,不過期間出現了某些問題,如口語表達水平低,聽力水平不高,寫作及應用能力欠缺,而這些能力在平時的交流當中是不可或缺的。大學英語教育普遍存在應試教育,以四六級考試為導向,注重閱讀的練習,對英語的應用和口語訓練稀少,導致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普遍低,影響未來個人事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因此急需改變目前的英語教育模式,將應用英語學切切實實地融入到英語教育中,提高國民的英文應用水平,強大祖國的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高端的后備人才。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應用英語
隨著經濟、信息全球化,科學技術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成為各個領域最重要的信息傳播的媒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各國之間交流也更加緊密,對應用英語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同時給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個高校以及外語學術界對英語教育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尤其表現在公共英語教育改革。大學英語教育的徹底改革勢在必行。但公共英語教育的改革具體朝什么方向改,怎樣去改,卻至今未有定論。基于多年的英語學習體會和英語教育中的心得,現就英語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議,望能與大家分享和探討。
一、公共英語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整個大學英語的教學觀念仍無法有實質上突破,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有待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部分教師的認識中根深蒂固,致使課堂教學還是占據了主導地位,很多教師由于課堂任務過多往往不自覺地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變成了教師單純地講授。那種“滿堂灌”“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得公共英語的教與學這個雙邊活動氛圍變得低沉而壓抑[1]。在大學四六級的考試壓力下,大部分教師和學生不得不去重視筆試,重視英語的語法等等來應付考試。因此學習英語不再那么輕松,不再那么自由,而且由于課時的限制,大家進行口語和聽力能力的訓練就更加少。
現在高校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先進的方式來進行授課,但所取得的效果卻不盡人意。很多教師對新的方法手段不太接受,往往存在排斥和抵觸心理。還有許多教師,尤其是新教師不能恰當地結合板書來使用。這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壓抑。
課堂過于注重知識講解。基于考試的壓力,以講解詞匯、分析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占據了主導。學生在閱讀、填充、改錯、選擇及筆頭翻譯多方面受到訓練較多,書面應考能力較強;相比之下,聽、說、寫方面受到的訓練甚少,使用語言的能力較弱,應用英語培訓稀少。而在平時的生活交往當中,后者的應用能力反而更加地突出。
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語課程結構及課程設置也有一些局限性,很難滿足學習者的實際需要。一些院校過分注重基礎課程的講授,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應用英語的訓練。
二、在英語教學實踐的啟示
(一)、認識外語學習的目的
語言是一種傳播媒介,是信息的載體、社會交際的工具,其功能多種多樣。但從功能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講,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涵蓋了語言眾多功能中的絕大多數。交際功能決定了任何語言學習應當體現其社會交際性,以社會交際的實用性為首要和最終目標,而不應僅僅局限于語言系統成分的正確用法,更不應為學語言而學語言,也不能為了應付考試而學語言,這容易導致語言的呆板,教育的僵化,興趣的減退,同時也忽略了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本質特征。
(二)、加強外語運用能力的培養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若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不能學以致用,外語教學便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所學的語言知識只能成為僵死的“行囊”。
專家指出,語言的運用包括用法和應用兩個方面。用法指對抽象的語言知識的掌握,應用指將語言知識有效地用于交際。前者并不能保證后者,而后者可以保證前者。兩者的有機結合方能形成語言運用能力。一定的語言知識是語言運用的前提,對缺乏自然語言環境和習得機會的外語學習而言,如無相應的語言技能,運用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總之,外語教學應著眼于運用能力的培養,使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協調發展、齊頭并進。而不應等打好語言基本功后,再逐步發展交際能力。
(三)、注重外語教育的使用價值
語言因為其使用價值而存在。從根本上講,外語是一種交流工具,是一種載體和媒介。只有在一定的語境和情景中,與一定的內容相結合,才能體現其使用價值。其實學習公共英語的學生有自己的專業,他們完全可以有獨特的與本專業相聯系的英語學習教材,比如我們的學生,他們可以多學習一些與土木、電子、信息技術等相關的英語詞匯和進行相應的練習。語言的使用價值不僅體現在日常交往中,同時反映在信息的獲取、處理和交流之中。也就是說,只有在實際交際過程中語言才會真正具有使用價值。因此,對缺乏使用環境的外語學習而言,創設自然、真實、能夠激發學習和使用動機的語境顯得尤為重要。
Stem認為,傳統的分析性(analytic)第二語言課堂學習的失敗之處在于缺乏真實的交際動機。而在體驗性的(experiential)教學環境中,即在具有現實的語言使用情境的外語教學中,學生能更快、更有效地學好語言。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學習者是真實語境中語言的使用者和主動參與者,其學習的目的是信息的交流,而不是局限于具體的語碼和語言形式。國外外語教學實踐表明,單純的外語教學因缺乏語言使用機會費時低效,而較為成功的教學方法是外語與其他課程內容相互滲透的浸透法(immersion)。其教學目的在于掌握學科知識和內容,實現“學英語”向“用英語學”的轉變。
(四)、塑造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縱觀外語教學史,尋求最佳教學法的努力沒有一次是成功的;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法,總有一部分優秀學習者,也總有一部分失敗的學習者。因此,近2O多年來,強調從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移和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共識。Stem認為,“最終學生必須學會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當學生有權選擇學習什么、怎樣學,他們不僅能培養自己的自我管理技能,而且會開始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會學”能使人終生受用,更具有主觀能動性,效果也當然會更好。
(五)、課堂教育實踐的啟示
大學英語班級的規模比較大,一般是50多人甚至100多人,課堂互動比較棘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加上四六級考試和考研壓力大,不得不讓老師進行應試教學,因此導致大部分學生為了考試而學英語,而原本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想法很難實現。在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當中,由于人數較多,且在課堂內外應用英語的環境嚴重缺乏,進行一對一的訓練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小班教育會是更好的選擇。
三、對英語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
是指大教育觀(人才觀、知識觀和教育觀)的變革和創新。就人才觀來說,過去我們往往把學歷和人才畫等號,現在則認為,人才的標準應該是知識水平、能力程度和心理素質(意志、毅力、抗挫折能力等)的總和;就知識觀來說,過去只重視用文字、數字、符號、圖表等書面形式表達的可編纂的知識和專業化知識,現在應更重視存在于人們思維活動中的實踐經驗、想像、假設等不可編纂的知識和綜合化知識;就教育觀來說,過去給教育下的定義是有目的、有組織、系統化的單向知識傳授,而現代教育則是師生雙向交流活動。教育要從一次性的學校教育轉變成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大學英語教育必須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沿用的純語言、純文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更加注重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增加語言運用的環境,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二)、課程體系的革新
課程體系革新是大學英語教育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傳統的英語語言文學課程體系已不能適應大學英語復合學科建設的需要。在開設新課和改造現有課程的過程中,重點研究如何通過語言教育來開發學生的智力,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保證英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前提下,加強能提高學生人文意識的課程,選開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課,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現在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兩門專業知識課程由于脫離英語教學實際,不能與英語學科教學法形成合力,因而降低了課程的效益。有關課程的安排也不符合大學英語教育的規律,如:學科教學法課時偏少,學生往往只會在實習中套用這門課的內容,缺乏在實踐中發現和歸納教學原則和方法的動力和動機[2]。
(三)、教育課程的改革
課程改革必然會帶動教材的建設。新型大學英語教材應該與《新大綱》中所描述的一樣,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內容和語言有時代性;體現專業知識、技能和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鑒賞批評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
《新大綱》指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方法;強調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在內的一切合適的教學資源。在這個基礎上,英語教學更應開發具有interesting, interactive and integrated特色的教學方法。為此,硬件的改造應配合創造語言環境,有條件的院校應單獨設立英語(外語)教學樓,英語教室應有音像設備和文字圖片布置。目前演講廳式的教室不適應討論式、研究式等靈活多樣的英語教學[3];用木板和玻璃分隔的語音室也不適應交流式的英語聽說課教學。硬件的設計體現一定的教學理念,應當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符合語言教學原理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李雪梅.淺談當前我國英語教育改革[J].教育發展研究,2003(7).
[2]王之江.高師英語教育的改革思路和策略[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5).
[3]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