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偉
摘要:五千年燦爛文明,締造了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作為人文基礎類學科的語文學科,文化性是其本質屬性,語文教學則是傳遞文化性最重要的手段。為國家播撒傳統文化的火種,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課堂,則是傳播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基地,本文即對傳統文化如何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作一初步探討。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滲透策略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古詩文,都是經過歷代時光淘洗的最優秀的古典文化。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可以最直觀地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較小,如何在基礎學習階段就讓傳統文化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打下深刻烙印,讓他們自覺擔負起熱愛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的使命,是擺在每一個基層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升華為感懷和傳承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沿陣地。
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傳統文化對課堂的影響,絕不僅僅只體現于語文教學的課堂45分鐘,而是要利用課堂環境,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譬如在教室的墻上張貼歷代名人畫像和詩詞名句的書法作品,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手段,多給學生播放一些經典朗讀的視頻,以及課文內容相關的影像和音樂資料,擴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儲備。
基礎階段的學習不只是基礎知識的積累過程,同時也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最佳時期。教師要以身作則,加強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譬如在識字階段,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可以自己在課堂上用毛筆寫下所教授的漢字,并為學生一一拆解偏旁部首,通過直觀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能點燃學生對書法藝術的愛好。以傳統文化底蘊和魅力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
二、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傳統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歷史的所締造的智慧結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尤其是西風東漸之后,傳統文化已經逐步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僅僅停留在教材中選的幾篇古詩,以及認識李白杜甫的階段。
尤其在抖音之類APP的影響下,泛文化大行其道。學生們沉迷于網絡生活,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傳統文化甚至淪為學生考試工具,考完之后就拋諸腦后。要重拾傳統文化,就必須讓傳統文化走進生活,跟學生的生活實實在在發生關系。譬如帶領學生去民俗博物館,了解古人生活的習俗,通過觀看傳統戲曲,理解傳統文學中的經典曲目的內容,加深學生印象,讓他們對傳統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三、誦讀經典名篇,加強啟蒙教育
我國古代也很注重對學生的早教,有很多針對孩子早教的啟蒙書,這些被稱為蒙學,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字經》《百家姓》都是蒙學的經典讀物。這兩部書都是內蘊深厚且含義深刻。要帶領學生在課前學習,每天一句,體察里面所包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學習《百家姓》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問問父母他們名字的由來,并且講解給同學聽。并且延伸出去,尋找一些同姓名人的典故,給大家做分享。蒙學可以培養語感,很多杰出的學者,都從幼時的蒙學之中汲取了深厚營養。
四、加強教師對傳統文化的介紹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讓學生們愛上傳統文化。必須以身作則,自己先要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才能引領學生們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文本的學習中,只有懂得傳統文化知識,才能更好的理解。譬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先要帶領學生認識這首詩寫作的年代和作者王維,然后讓學生知道這首詩寫作的背景,是由于作者遠離故鄉,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遍插茱萸少一人”,感慨系之所寫。進而帶領學生知道重陽登高,插茱萸的習俗,讓學生理解詩文背后的含義,進而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通過傳統節日和節氣,傳播傳統文化
在現在孩子的認知里,我們的節日似乎只剩下五一和十一以及春節,其實我們國家有著很多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還有著二十四節氣。通過對這些節日和節氣的講述,學生們每每對這些節日及節氣中衍生的習俗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利用網絡查找更多有關知識。不知不覺,傳統文化的種子就在孩子們的心田里播種下了。尤其是在如今圣誕節之類的洋節大行其道的現實下,弘揚民族傳統節日,更加緊要。譬如通過傳統節日端午節,讓學生了解屈原投江的典故,知道端午吃粽子,插艾,掛香囊的習俗,還可通過《白蛇傳》之類的傳說故事,了解端午雄黃酒的典故,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印象和喜愛。
六、彰顯古人人格魅力,陶冶學生的情操
語文課堂上的綜合實踐活動, 為學生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提供了天然的有利平臺。傳統文化不僅僅在于傳播知識,更在于塑造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傳統文化中的那些仁人君子,都是人格偉岸的典范。他們所流傳下來的典籍和故事,無一不在書寫著仁義禮智信的崇高人文精神,彰顯真善美的道德標準。
譬如蘇武牧羊的忠貞,孔子積極入世的態度,堯舜天下為公的精神,司馬光砸缸的聰敏,孔融讓梨的謙讓,李白鐵杵磨成針的堅持,子罕以不貪為寶的清廉,蘇軾“誰言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豁達,陸游位卑不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操,諸葛亮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以及內圣外王的修養,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富貴不能淫的骨氣,殺身成仁的勇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正氣,為萬世開太平的胸襟氣度,都是古代先賢所傳下來的最珍貴的人格之光。正是古人的這些精神,代代傳遞,才為中華五年前文明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動力,才為中華民族哺育出無數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仁人志士。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都是中國精神貫穿古今的真實寫照。學習古人之精神,是為了更好的走好今生之道路。讓學生從小接受到這些偉大精神的照耀,并且身體力行,最終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隨著全民對素質教育的重視,以及傳統文化的回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傳播者的小學語文教師,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種手段和方法并舉,以獨出心裁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結合,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出真正有理想有情操敢擔當的新一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崇.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滲透[J].考試周刊,2018(92):61.
[2]季繁超.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研究[J].中華少年,2018(29):24.
[3]趙娟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10):6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