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松生
摘 要:微課程在教育領域雖然是一個新生的事物,但是它的發展速度相當的快,目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習現有微課程開發的優點和經驗,然后發現不足,加以改進,梳理高中數學教材,歸納出高中數學的微課程選材參考表,設計出系統的高中數學微課程,是本文目的。
關鍵詞:高中數學;微課;系列化
在制作微課期間,大量了解微課程的制作與使用的情況。由于具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技術門檻低、易于制作等特點,微課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在微課浪潮的席卷之下,大批微課應運而生。
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微課的制作技術也日趨成熟,呈現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微課的制作,是否越“高大上”就越好?微課技術,是否看起來越“炫酷”越好?不一定!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精美的畫面和炫酷的表現手法,確實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觀看微課的興趣。但是,微課中的教學微視頻不同于我們日常觀看的電影與電視劇,它的重點不在于講求視覺上的沖擊,而是在于幫助講透知識點。好的微課,應該是以內容為主,選擇好而有價值的微課主題和內容,并能將其系統化,系列化,形成微課程,才能對教與學有促進的作用,尤其是數學學科。
高中數學是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知識點多又非常的復雜并且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是非常困難。很多高一新生,開始的兩個月學的一塌糊涂,成績一下子沉了底,后來再想往上趕發現怎么都上不去,之后的兩年高中學習也是被動接受,找不到學習的成就感。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是擺在我們從教者身上的一大難題。
微課程的學習方式,是我們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的一種嘗試。然而現在微課制作泛濫,直接網上拿來使用,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制作好的,系統性的微課是我們研究的方向。所謂獨木不成林,系列化的微課程更能夠系統詳細地講好講全知識內容。數學學科具有系統邏輯知識架構,因此,在講解的教學內容時,我們選擇拆分板塊的方式,將一個完整的教學內容分解細化為數個知識點,并以此來制作系列微課。
高中數學內容可分為函數板塊,幾何板塊,統計概率板塊與其他工具類板塊,每個板塊的的內容歸類如下:
1.函數板塊:
⑴基本初等函數的圖形與性質研究。可繼續拆分為:①常見冪函數類圖像的畫法;②常見冪函數的性質;③指數函數圖像的畫法;④指數函數圖像的性質;⑤對數函數圖像的畫法;⑥對數函數圖像的性質;⑦正弦、余弦、正切函數圖像的畫法;⑧正弦、余弦、正切函數的性質;⑨有具體函數的性質歸納一般函數的性質: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與最值問題。⑩簡單函數的圖像變換,可拆分為平移變換,對稱變換與翻折變換。
⑵組合類函數的圖形與性質研究:①組合類函數的奇偶性判斷;②組合類函數的單調性判斷。
⑶復合函數的概念理解。
⑷導數可拆分為:①導數的幾何意義;②極值與極值點;③最值
⑸數列可以拆分為:①等差數列的通項式;②等差數列的求和式
③等比數列的通項式;④等比數列的求和式;⑤累加法求通項公式;⑥累乘法求通項公式;⑦常見構造法求通項公式;⑧分組求和法;⑨裂項相消法求和;⑩錯位相減法求和。
2.幾何板塊:
⑴立體幾何:①簡單幾何體的分類與認識;②三視圖的畫法;③立體圖的畫法;④旋轉體表面積公式的推導;⑤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⑥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⑦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⑧線面垂直的性質定理;⑨空間角的概念、范圍與求法。
⑵解析幾何,可拆分為①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②直線五種方程形式的推導;③兩直線垂直與斜率關系的推導;④圓的標準式與一般式方程;⑤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⑥圓與圓的位置關系;⑦橢圓的概念與性質;⑧雙曲線的概念與性質;⑨拋物線的概念與性質。
3.統計與概率板塊:
可分為:①抽樣方式;②統計學特征數;③統計學常見圖表;④回歸分析;⑤獨立性檢驗;⑥古典概型;⑦計數原理;⑧排列與組合;⑨分布列與分布模型。
4.其他工具類模塊:
包括⑴向量:可拆分為①向量的基本概念;②向量幾何形式的加減法則;③數量積及常見結論的推導。
⑵不等式: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②分式不等式的解法;③絕對值不等式的解法;④二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與線性規劃問題;⑤絕對值不等式的解法。
⑶解三角形①正弦定理的推導;②余弦定理的推導。
⑷復數①數系的擴充與復數的概念;②復數的四則運算。
⑸極坐標系與參數方程。
上述所列舉的為高中數學內容的一個基本框架,是進行微課設計系列化的一個初步構想,也可作為我們微課程教學設計研究的一個指引。將其全部制作成微課件,構建校內數學教學的資料庫,作為我們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效率,是我們設計的最終目的。
這些系列化的微課專題中,我們也可以按照導入型、問題型、概念型、專題型的微課模型進行設計,盡量完善高中數學的微課資料庫,讓老師教學時有可參考的教學資料,也能讓學生進行更為自主的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讓他們多觀看概念型的微課,哪部分薄弱就補習哪部分;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多關注專題型的微課,完善這個系列化的資料庫,也能使得我們老師因才施教,提高教學效率。
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強化概念型微課與專題型微課的意識。特別是專題型微課,是對所學知識的總結歸納,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幫助更大,實際設計中可根據需要進行增減。比如:在立體幾何板塊,可增加“求簡單幾何體外接球半徑方法總結”;在解析集合模塊,增加“有關求曲線弦長方法總結”等專題型的微課。
參考文獻
[1]胡小勇.設計好微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2]唐文學.淺談高中數學微課設計、制作與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