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教育事業得到了良好的發。然而時代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教育方式也需要不斷地創新。體育課程作為高中教學的重點,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其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作為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幫助學生樹立強身健體觀念的同時,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質量。因此,本文主要闡述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并探究具體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中體育;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策略
引言:在社會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素質教育改革的進程不斷深入,體育教學不再受到人們的忽視,反而受到教育部門、家長以及教師的重點關注。體育教學作為基礎性的教學,在其他科目教學的壓力下,體育教學價值逐漸被忽視,但是其對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不能忽略,培養學生體育意識,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還能對學生的一生產生良好的影響,因此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對體育有全新的理解和認識。
一、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
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屬于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開展體育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保證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因此,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有著良好的重要性。第一,能夠幫助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根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在高考的壓力下,很少參加體育活動,將大部分時間應用到主要課程的學習中,這樣一來,學生的身體素質逐漸下降,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在體育教學中,引發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不僅能夠有效減輕學生學習上的壓力,還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身體質量,并一步步養成運動的習慣,逐漸利用自己多余的時間開展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第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受到考試的壓力,不愿意將時間投入到體育運動中,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大大降低,而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力得到發揮,進而能夠給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開展運用,促進自身發展。
二、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策略
(一)改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認知能力
傳統體育教學中的競技體育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現下最關注的是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學生的身體質量。教師要意識到在高中階段學生養成的習慣很有可能伴隨學生一生,改變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培養終身體育意識,進而利用自己的閑余時間,結合所學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在學習中利用體育鍛煉放松身心,緩解疲勞。作為體育教師,也要不斷與時俱進,更新自身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及時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同時,還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對體育課程的時長進行調整,保證終身體育意識被學生所接受,而且還能促使一些學生留出一些學習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
(二)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
體育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興趣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對于提升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讓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進而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競技性的體育活動,逐漸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主動進行體育鍛煉。同時,教師還要立足于體育教學的本質,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時代發展的驅動下,設計可以多人共同參與的體育項目,灌輸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加深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理解,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于個人成長的益處,對于一些逃避體育課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培養他們的體育自信心,多加鼓勵。
(三)結合實際制定教學計劃
傳統教學理念側重于學生分數的提升,教師也將全面經歷投入到學生文化科學習上,甚至會減少體育課時間,補習其他文化課程,這樣不僅會給學生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且還會降低學生的身體素質。現階段,人們對教育的思想逐漸轉變,在重視分數的同時也逐漸關注學生的身體情況,提高了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因此,作為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師,就需要結合每一位學生的身體情況和體育水平,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例如,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增設體育考核制度,將體育成績作為最終學期中成績的一部分,對于體育水平較差,無法跟上進度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設置階梯性體育訓練,進而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逐漸養成終身體育意識。
總結:總之,高中階段的學生身心壓力巨大,開展有效的體育鍛煉,不僅能夠放松身心、緩解壓力,而且還能保證其擁有健康的身體,養成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文忠.淺析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策略[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貴陽會場)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420-422.
[2]許爾忠.淺析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9(33):155.
[3]賀向陽.高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途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0):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