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育人機制。怎樣通過管理育人轉化為具體行動,本文通過對管理育人工作的初探,為民辦高校管理育人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民辦高校 管理育人 策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這個論述為當前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遵循方向、指明了前進的目標。怎樣通過管理育人把育人理念內化為具體的行動,更加突出管理育人在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戰略地位,是新時代民辦高校管理育人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1.民辦高校管理育人現狀
高校在教書育人、服務育人方面做出非常積極地努力,但是在管理育人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出現夠溝通不暢等現象[2]。自從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重點走訪了幾家民辦高校,通過民辦高校管理育人存在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提出民辦高校管理育人存在的問題,對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1.1民辦高校對管理育人重視度不夠
長期以來,由于民辦高校對于管理育人這一理念理解的不夠深入,對管理育人工作不夠重視。普遍認為教書育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點,是培養人才的核心工作。 有的民辦高校認為只要教學工作做得好,學生管理工作不出問題就可以,學生的管理工作,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標準和管理質量要求極低。學生管理人員對個人要求也比較放松,育人的意識十分淡漠。
1.2民辦高校管理育人的機構各自為戰
民辦高校工作服務主體—大學生,教育核心主題是教師,管理者是組織的主體,三者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合作。教師作為教育的核心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做好育人。管理者作為學生的管理人員,除做好服務,更要把育人作為工作重點。目前有的民辦高校,教師認為自己只要上好課,其他的都歸學校管理人員負責,管理育人的的理念沒有得到很好的廣泛認同,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依然存在。
2.新時代民辦高校管理育人實施的路徑探索
2.1強化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3]。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如何做到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是民辦重要責任之一。因此,要推進民辦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全員參與,加強“大思政”管理體系。在民辦高校管理育人中,學校黨委要切實加強對組織的領導,統籌規劃、全面實施,并依托“學校黨委-二級學院黨總支-基層黨支部”三級組織的層層落實,推動大學生德育工作與智育工作一體化進程。
2.2激發團委的凝聚力
高校共青團組織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優勢。大學生共青團組織是學生中優秀分子組成,經過黨組織的精心選拔和培訓,優中選優的一直由高素質大學生組建的團干部隊伍,是一支紀律嚴明團,有完整的組織架構的隊伍。因此,共青團組織是團的一切工作的基礎。團的領導機關要確立基層第一的觀念,發揚務實、求實的作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不斷增強基層活力。
2.3通過學生社團進行宣傳
學生社團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社團是學生社團是指學生在自愿基礎上形成的各種群眾性文化、藝術、學術團體。躍學校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自治能力,豐富課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藝,互相啟迪,增進友誼。高校在對學術社團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的的對學術進行寓教于樂,全方位育人。將社團生活作為民辦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課題,新時代,大學生個性鮮明,要針對時代特點,因材施教。校園文化活動以輕松的教學形式、豐富的教育內容滿足學生多層次的心理需求,不斷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快樂、自主的活動體驗中學到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2.4重視和加強管理工作隊伍建設
重視管理隊伍的建設。民辦高校普遍重視教師的繼續發展和培訓,對管理人員隊伍管理相對薄弱。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管理人員的信息和知識的更新也尤為重要。管理人員也應該有針對性開展業務培訓,可以通過老帶新、網絡學習、外出培訓、等形式,不斷提高各類管理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也應該對管理人員制定有針對性的考核,通過合理的考核,從而有力地約束管理人員的行為規范,營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氛圍。
2.5教師也要積極參與管理育人
高校教師不但要積極做好教育育人,也要在教師和同時結合管理,要切實的將“三全育人”理念是貫徹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實現了高校育人的真正目標。教師要積極參與和配合管理育人工作。不要照本宣科,要根據不同時代的學生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案,積極關心每一個學生,產能促進學生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天奇.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三全育人”的創新路徑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9.
[2]陳燕玲. 新時代高校組織育人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9.
[3]毋張明.學生組織在高校管理育人機制中的作用思考[J].科技風,2020(17):226.
作者簡介:孫井輝(1982-),女,漢族,遼寧大連市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