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各類新媒體得到高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其在傳播媒介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高,有著越來越強的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因此,在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必須加速轉型,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報紙、電視等媒體記者,必須積極應對新的挑戰(zhàn),在新聞采訪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業(yè)務工作能力,巧妙利用新媒體技術,不斷學習,適應現代新媒體的發(fā)展環(huán)境。本文分析新媒體網絡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新聞記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媒體網絡時代傳統(tǒng)新聞記者提高采訪工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記者;媒體采訪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5-0158-02
一、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新媒體信息時代的到來,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傳播新聞信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許多受眾開始傾向于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傳統(tǒng)新聞記者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新聞采訪工作水平,巧妙利用新媒體技術提高傳統(tǒng)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傳統(tǒng)的媒體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使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流行的時代背景下,依然能在媒體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充分凸顯自身的優(yōu)勢[1]。
二、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采訪管理工作的主要變化
(一)受眾接受信息的行為方式發(fā)生重大改變
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已經成為顯著的時代特征。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受眾接受媒體信息的行為方式已經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技術可以使各種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可以使各種信息媒體傳播的途徑變得多樣化。因此,我國的廣大受眾群體普遍不再依賴傳統(tǒng)的報紙、有線電視、廣播等媒體獲取信息,而是開始逐步使用更加高效的各種新媒體設備。除此之外,由于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十分多樣化,更容易使信息被受眾看到,有利于增強信息的傳播力,在形式多樣的外殼包裹之下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同時,由于新媒體比傳統(tǒng)媒體有更強的互動性,大大提高了受眾在新聞事件中的參與度。因此,如果傳統(tǒng)媒體記者能夠快速轉型,在采訪中熟練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就更容易提高新聞事件的全民參與度,也更有利于搜集人們對于新聞事件的反饋,大大提高了傳統(tǒng)媒體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公信力和影響力[2]。
(二)傳統(tǒng)媒體記者采訪工作的主要變化
在新媒體還未完全普及的網絡時代,新聞媒體采訪工作就是記者對受訪者提出一些問題,并聽取受訪者的回答,最后對整個采訪獲取的主要信息進行整理。而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時代,傳統(tǒng)的報紙、廣播、電視的新聞報道采訪傳播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這個時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需求。所以,新聞記者不僅應該緊緊把握網絡時代的發(fā)展潮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運用網絡新媒體信息技術的傳播能力,還要不斷探索學習各種新的網絡電腦技術,學會運用各種網絡電腦軟件技術對采訪的信息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編輯加工,抓住熱點問題,突出吸睛點,從而使傳播的信息內容更加符合受眾的實際需求。在這種重要意義上,傳統(tǒng)新聞記者必須在這個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不斷提高自身的新聞綜合文化素質。
三、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提高新聞采訪工作能力的四大策略
(一)明確采訪活動的目的
在日常的采訪活動中,新聞記者必須充分明確自身各項采訪活動的目的。因為目的不明確,會直接導致采訪效果不佳,很可能給后面的寫稿等工作帶來影響,使很多受眾對發(fā)布的新聞信息逐漸喪失興趣,不利于傳統(tǒng)媒體新聞采訪工作的長遠健康發(fā)展。相反的,如果記者能夠在采訪之前作好準備,如知道結合主題該采訪什么點、什么人,知道結合新媒體能夠生產什么產品,就能使借助采訪內容制作出來的新聞產品充分滿足受眾的實際要求,幫助受眾準確了解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記者如果能在采訪前充分構思和準備,就會讓采訪工作整個過程條理清晰,帶給受眾更好的閱讀體驗。對記者而言,只有在采訪前期作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在采訪的過程中游刃有余,才能真正使后期的寫作、制作產品等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有效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因此,作為一名完全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在開始采訪前,必須要做好自己的采訪預備工作,如對采訪目的進行確認、對受訪者的興趣愛好和行為習慣進行調查、提前思考采訪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突發(fā)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避免實際采訪時遇到困難而感到慌亂。除此之外,采訪前的準備還包括采訪工具和設備的準備,一些常見的普通工具如紙、筆、相機等器材應該在采訪之前對其進行全面檢查,保證其在采訪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避免中途出現因設備故障而暫停工作的情況,保證工作高效順利進行。
(二)提高新聞采訪工作的速度
在這個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信息的傳播變化速度很快,為了更好地適應這種發(fā)展趨勢,新聞記者必須在采訪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采訪速度,這樣才能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保證采寫編輯的新聞能夠在第一時間實現發(fā)布與傳播,才能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同時,現在的傳統(tǒng)媒體,以紙媒為例,都開發(fā)了自己的新媒體平臺。作為記者,就要充分利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差異,保證新媒體平臺上新聞的快與新,快速抓住受眾的眼球。而對于報紙上刊登的新聞,則要力求有深度、有見解,充分體現報紙的權威性、專業(yè)性,使讀者不僅能感受到新媒體的快,也能感受到紙媒的內涵。為了達到這一主要目的,新聞記者應該在采訪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自身采訪工作的效率。當然,采訪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必須在保證采訪工作質量的根本基礎上進行,這樣才有利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特別是黨報、黨刊等主流媒體充分把握我國新聞信息傳播的先機,有利于推動我國主流媒體的重新崛起,增強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逐步恢復主流媒體在信息傳播媒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3]。
(三)學會運用靈活多樣的采訪心理技巧
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運用靈活多樣的采訪心理技巧,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現場采訪的效果。因為記者只有在采訪的過程中,充分重視受訪者的各種情緒波動,并適時提出一些問題,進行引導,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這些受訪者的情緒表達與采訪進程相適應,從而使采訪信息更加真實和完整。如果受訪者情緒低落,新聞記者可以適當轉移一下話題,從側面慢慢引導受訪者進入正題。如果受訪者情緒過于激動,記者應該暫時放緩自己說話的語速,適當弱化話題的針對性,使這些受訪者的激動情緒盡可能地得到緩和。除此之外,記者還應該根據受訪者心理情緒的變化,利用一些新的采訪心理技巧,對受訪者進行心理調節(jié),使這些受訪者的情緒更加穩(wěn)定,能夠順暢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如一個被采訪對象當時比較沉悶,記者應該盡量理解對方的情緒,提出一些令受訪者感興趣,更容易得到受訪者回答的關鍵問題,使采訪氛圍更加輕松,不斷引導采訪中的對象積極自主發(fā)言。最重要的一點是,新聞記者采訪時必須時刻認真聆聽受訪者的話,激發(fā)受訪者積極回答相關問題的欲望,緩和新聞記者采訪時的氣氛[4]。
(四)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的新聞綜合專業(yè)素質
在這個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名新聞記者必須擁有更高的新聞工作綜合素養(yǎng)。一般來說,新聞記者不僅僅需要熟練掌握基本的前期采訪的工作技巧,不斷逐步提高自身的前期采訪工作能力,還要求具有一定的信息后期處理能力。所以,在新中國新聞網絡時代的背景下,新聞記者不僅僅只需要熟練掌握網絡新聞理論專業(yè)知識,不斷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網絡新聞理論專業(yè)度和業(yè)務工作能力,還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和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新時代對新聞記者的要求,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繼續(xù)保持競爭力。
四、結語
現代網絡傳播技術不斷進步發(fā)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新聞記者必須深刻認識到采訪工作現場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學習新聞采訪工作技巧,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不但要明確新聞采訪工作的目的,學會運用靈活多樣的采訪心理技巧,還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新聞綜合文化素質,不斷增強我國主流媒體在新聞傳播媒介行業(yè)中的核心競爭力。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記者開展新聞采訪管理工作時,不能隨意改變原有的采訪工作管理形式與采訪工作管理策略,而要對采訪工作的管理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迅速適應新的媒體時代背景。新聞記者應該從不斷加強新聞思維技能訓練、創(chuàng)新新聞技術、創(chuàng)新媒體新聞報道的方法、創(chuàng)新媒體新聞報道工作的內容、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專業(yè)技能等幾個關鍵方面入手,切實提高自身的新聞采訪工作能力,不斷完善、優(yōu)化媒體新聞報道的工作內容,提高媒體新聞報道的工作質量,促進我國新聞行業(yè)的長遠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喬伊.新媒體時代電視記者的采訪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8(02):151.
[2] 韓敬全.探討新媒體時代電視記者的采訪技巧[J].科技風,2017(18):247.
[3] 吉海濤.探析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技巧的提高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2):208+238.
[4] 周帥.探討新媒體時代電視記者的采訪技巧[N].山西青年報,2016-12-03(012).
作者簡介:陳丹(1983—),女,貴州凱里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