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蓮英
摘 要:2014年,教育部頒布《全面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相關意見》,明確提出需要全面實施高考改革新政策,這引起很多教育人士、家長及學生的廣泛關注。新高考改革必然會對高中地理教學帶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教學方法發揮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基于此,廣大高中地理教師需要給予積極應對,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力爭能夠盡快地滿足新高考改革的基本要求,促使高中地理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高中地理;影響;啟示
引言:在我國全面實施新高考改革政策之后,一些教師和學生都比較迷茫,無法短期內迅速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學生也無法準確、迅速地創建一個與其相吻合的學習體系。對此,作為身處高考一線的師生而言,則需要對新高考改革政策進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尤其是對于高中教師來說,一定要盡快地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確保在教學活動中由淺入深地將新高考改革政策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相融合,促使學生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新高考改革對地理學習帶來的影響,使其學習目標更加清晰和精準,以便于讓學生更靈活、正面地看待高考,為最終在高考中取得勝利做鋪墊。
一、新高考政策的改革方向解析
站在改革角度進行解析,其一共包括四個內容:
(一)2個依據1個思考原則
具體來說,則是指按照高考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學業的評測結果進行判定,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要素。
(二)文理不分科
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喜好等在不同的高校專業中篩選出其中的六門學科進行考試,然后將其中三門學科的考試成績納入到總分值中。
(三)學習成績測試包括合格考與等級考
這項制度需要與學生的學業水平測試相結合,也就是說,在學生選擇的三門科目中,將其考試成績按照等級賦分制的相關要求,與高考相結合,然后進行擇優錄取[1]。
(四)取消本科錄取批次
關于本科錄取批次而言,對其進行全面取締,甚至還包括一些西部省份、高考人數多的省份等錄取比例等相關政策需要進一步改革。
二、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地理教學帶來的影響
(一)促使學科地位提升
在基礎教育體系中,高考是一個指明燈,那么在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然會對高中地理教學帶來極大影響。對于以往的高考政策來說,地理是一門偏冷的學科,在實施新高考改革政策前,因為文理分科、文理專業的高招比例失衡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部分文科科目(地理等)地位低下,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實施改革之后,根據試點區浙江省2018年擬招生高校及專業的分布來看,只要滿足一門選考科目即可報考的專業地理占比約有65%左右,這就是說,專業選擇的占比大大提升,這也間接性地促使地理學科的地位大幅度提升。
(二)教學組織模式及教學內容
在以往的高考制度中,則是采用的“3+1+2”的考試模式,其分值的變化必然會對教學內容帶來影響。對于高中地理學科而言,其從之前的七個模塊縮減至五個模塊,具體包括:3個必修模塊、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環境保護模塊。對于3個必修模塊來說,其內容也進行了分層調整,以便于按照層次化教學的要求對其進行引導與傳授。在實施改革之前,教學組織模式一般是學生、教室固定,教師按照課表進行排課。在實施改革之后,學生需要在多門科目中篩選出三門學科,將其當作必考科目,那么必然會有12種不同的組合,對此,學生需要通過選課走班的形式進行學習,這也是新高考改革政策下的一個必然發展趨勢[2]。
(三)對地理課堂教學帶來的影響
在實施改革前,文科生在高中整個三年都要學習地理知識;在實施改革后,選修地理科目的學生通常會在高二學期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可能會在高三上學期結束,學生的學習時間有了明顯地縮減,這必然會對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及內容帶來極大的影響。基于改革前,地理考試通常是在每個學期的期終進行,不過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要求,其學考時間通常是在高二第一學期1月初進行,改革之后對于學生的選考科目提供了2次考試機會,由此來看,課堂教學內容增加、課時減少,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加大,那么教師必須要通過擴大課堂容量的方式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需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對此,教師需要不斷地轉變教學模式,確保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四)對教師專業水平及評價模式帶來的影響
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課程實踐力與執行力,嚴格按照新課標的基本要求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課程開發能力,對必修章節的知識點進行全面解析,同時還需要融合選修課程中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地理教師的教學素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必然會對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及興趣帶來影響。也就是說,教師需要最大化地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素質資源,將其與整個教學過程全面融合,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在學考與高考這兩個考試體系中,還需要促進其相關機制的融合,教師需要對相關知識點進行針對性地篩選與取舍,以便于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開展高效的教學活動,促使教師能夠更深入、全面地開展課題研究任務。
在新高考改革之前,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考試成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不過在實施新高考改革政策之后,高考錄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是學生的學業水平與綜合素質,對此,一般需要嚴格遵循等級制度進行選拔,這必然會弱化考試分數帶來的影響。再加上,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評價要素,對此,高中地理教師不應該過于看重考試分數,而且還需要加強學生的情感素質、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
三、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地理教學的應對措施
(一)實施“雙基”教學,增強學生思維能力
對于“雙基”教學來說,不但需要在以往的高考模式中得到全面關注,而且在新高考改革政策中,同樣需要得到全面重視。也就是說,不管是改革前,還是改革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如果沒有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呢?盡管高考改革政策不斷調整,不管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其教學大綱并未出現明顯地轉變。所以,基于新高考政策的影響下,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需要與以前一樣加強基礎知識的教育與傳授、對于高中地理教師而言,在此期間,還必須運用多元化的手段去培養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形成“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觀念,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為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創設一個積極、活躍、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最關鍵的是,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要發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將舊知識與新知識全面融合,通過不斷地推理、分析,由表至深、由外至里的不斷推進,為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等發揮積極作用。
(二)積極推進教學改革,靈活應對新高考
一方面,需要促使教材內容的不斷整合與梳理,加強教學組織模式的全面變革與創新,運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全面結合,鼓勵師生有效互動,逐步增強課堂教學質量。同時還需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力爭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不斷提升。在素質教育理念中,其根本目標是為了培養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實踐能力,按照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基本要求來看,在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方面,這必然會是一個全新地突破與嘗試,對此,教師一定要更積極地加強教學模式改革,確保自身的知識不斷更新和完善。最重要的是務必要增強廣大教師的科研素質。隨著高考模式的不斷調整,這必然會對以前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等帶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教師需要靈活地調整新的教學機制,通過進行前瞻性實驗研究,促進教學工作的高效、順利開展。
(三)加強合作探究,優化教學模式
一方面,需要加強地理“研究式學習”機制的廣泛應用。在新高考改革政策中,其明確指出“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模式特別是研究式學習模式,為學生進行研究式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促使研究式學習與日常學習全面融合,將其真正地變成一個全新的教學趨勢。”在研究式學習過程中,圖表分析是一個必要的學習內容,教師需要將學科中的熱點問題、最新資料等與教材內容全面融合,引導學生著重培養自身的“圖表分析”能力、“地理知識表達能力”等。在開展合作研究式學習活動中,案例分析是地理實驗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相關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認識,這能夠幫助學生對以往的知識進行回顧與復習,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定量、定性等分析方法去思考、分析地理新問題、新趨勢等。
(四)教師專業發展及評價模式
對于高中地理教師而言,一方面需要承受著學生選科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還需要不斷審視自己,逐步增強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地理科目的修選率。對此,高中地理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培養自身的專業素質,并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訓練與提升,促使師生能夠盡快地適應新的高考政策[3]。另外,高中地理教師的心理素質必然會對學生的學科水平提升帶來極大的影響,對于一名高中地理教師而言,需要靈活地面對各種高考政策的調整與改變,積極面對不同的挑戰,盡可能地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由此能夠確保真正地迎合時代的發展步伐,促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取得滿意的高考成績。
四、結束語
隨著新高考政策的不斷實施,高中地理教師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學生在進行科目選擇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個人興趣,而且還需要關注教師這一影響因素,由于教師的心理素質變化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帶來直接的影響。對此,高中地理教師一定要積極地迎合形勢的發展需求,以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為切入點,靈活、積極地面對各種教育改革政策,盡可能的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輕松、愉悅、高效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何寧波.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013(019):14-15.
[2]張淑媚.探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的應對策略[J].高考,2018(33).
[3]施菊萍.解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J].知識窗,2018(24):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