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珍
摘要:2020年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決勝之年,脫貧攻堅與金融機構密切相關,金融扶貧是脫貧攻堅重要的戰略舉措。而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各個商業銀行責無旁貸,必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努力實現我國全面小康。本文從精準扶貧出發,分別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農商行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脫貧攻堅;金融扶貧;商業銀行;對策研究
一、我國金融扶貧現狀
我國金融扶貧從1978-1997年的扶貧貼息貸款為主的金融扶貧模式,到1997年-2012年的扶貧貼息貸款與扶貧小額信貸并重的金融扶貧模式,再到2012年到現在的精準扶貧實施后的金融扶貧階段。在不斷改革、創新、完善,結合時代發展變化,與時俱進,扶貧模式不斷變化,扶貧內容不斷豐富,扶貧的參與者越來越多,扶貧的成果也越發顯著。
現階段的金融扶貧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幫扶主體全面化,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等金融機構相繼出臺扶貧策略,大力響應國家政策,并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改變傳統金融扶貧思維,建立全新金融扶貧平臺。各個中小金融機構也積極參與其中,實現了金融與扶貧相互依存的局面,全力發展普惠金融。二是金融扶貧產品多樣化,目前金融扶貧產品多種多樣,不再是傳統單一的扶貧貸款,而是多種扶貧模式和產品形成的混合型產品,能更大程度滿足不同區域不同情況的貧困群眾的需求。三是加入了互聯網的元素使得扶貧精準化,互聯網金融的崛起減少了信息不對稱,拓寬了金融扶貧渠道,目前“云端扶貧”、“互聯網+金融扶貧”不足為奇。金融機構依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技術,可以實現精準扶貧需求,使得扶貧資金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快捷,明顯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
二、商業銀行金融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價值最大化的目標與金融扶貧的本質相矛盾
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是要具有盈利性,本質上就是盈利性機構,它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價值最大化。而這一特征與金融扶貧的本質相矛盾,金融扶貧是要將普惠金融服務于扶貧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加大貸款金額,降低貸款利率,擴寬貸款渠道,要真正實現“惠”的全面普及。
(二)商業銀行安全性原則與金融扶貧的風險性相沖突
商業銀行注重安全性,嚴格控制風險,對貸款人、貸款金額、貸款種類等有著完整的審核標準和流程,每一筆貸款或者其他金融產品都會進行嚴格的審查以及風控。但是金融扶貧要簡化貸款流程,弱化貸款的標準,降低風險控制的預期,這樣就會使得銀行得安全性降低,對銀行的流動性盈利性都產生不良影響。
(三)商業銀行的競爭模式與金融扶貧的合作關系相對抗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銀行之間以及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必不可少,競爭是金融機構發展成長的一個過程,在競爭中實現利潤的增長。銀行在競爭中破產、倒閉、并購、收購的情況屢見不鮮。但是金融扶貧、普惠金融講究的是各個銀行之間協調發展、互利互助,共同幫助貧困群眾、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在金融扶貧依靠競爭來實現盈利是不現實的。
四、建議
(一)商業銀行要大力支持產業扶貧,形成“造血式” 扶貧
產業扶貧不再是傳統的 “輸血式扶貧”,而是具有“造血”功能,能挖掘當地發展潛力,實現真正意義的扶貧脫貧。商業銀行要支持產業扶貧,響應國家政策,強化政策效果,加大信貸投入。確保政策落地見效,銀行要適當放寬信貸準入條件,主動給貧困戶開辟綠色通道,對產業扶貧的貸款要加大貸款額度,簡化貸款流程,優化貸款質量。對不同扶貧產業可以定級,分為特殊扶貧項目、重點扶貧產業、普通扶貧產業、進行差異化優惠政策以及差異化服務。
(二)五大國有銀行做好引領帶頭作用
五大國有銀行要創新服務方式,持續幫扶定點扶貧地區。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是五大國有銀行開始牽頭,在不同省份都有定點扶貧區域,扶貧力度和扶貧金額都比較大。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定期研究部署幫扶工作,協調解決定點縣支行金融扶貧中的困難和問題。其次是強化干部和資源投入,協助引進資金、信息、技術,聚焦產業發展。最后要帶頭推廣互聯網金融服務,利用好互聯網的便利性、快速性,爭取做到互聯網金融扶貧全面普及。
(三)股份制銀行自主創新扶貧模式
股份制銀行要搭建“扶貧金融”線上平臺,可以進行一些復雜多樣化的金融扶貧,開發股份制銀行獨有特色,根據各自銀行的金融產品開展不同的金融扶貧方式。利用好“扶貧金融”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充分展現各個銀行的扶貧特色,實現針對性的差異化扶貧。另外,繼續加大政策傾斜,給以重點扶貧區域和扶貧項目全力支持,使得項目落地效率提高。進一步優化產品設計,讓貸款流程審批更加高速,鼓勵支持涉農和扶貧小微金融服務方式和產品的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四)城商行、農商行因地制宜,補充建立適合當地發展的金融扶貧舉措
城商行、農商行是地標性銀行,是依賴與當地發展并致力于當地發展,應該加大與政府協調溝通,進一步取得支持,加大農商銀行機構鄉村服務整合力度,在服務渠道等方面發揮作用,加大金融服務創新模式,更加便捷有效地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可以大力推廣當地“銀團合作”模式扶貧,利用好當地產業、農業、旅游業特色,實施“一村一策、一戶一策”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如以浙江席家村為例,在與浙商銀行合作后,開展了“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就是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由浙商銀行出資,利用集體物業建造電站。
五、結論
在普惠金融的戰略引導和精準扶貧的政策支持下,商業銀行應當積極參與,互相協助,助力“三農”發展與壯大,帶動整個農業、農村、農戶金融鏈條的良性互動。形成國有銀行帶頭、股份制銀行協助創新和城商行、農商行因地制宜的金融扶貧和諧局面
參考文獻:
[1]楊帆.金融扶貧視角下綠色小額信貸發展研究綜述[J].財富時代,2020(10):25-26.
[2]張俊珍.對商業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的思考[J].全國流通經濟,2020(27):162-164.
[3]時小儂.精準扶貧視角下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思考[J].經濟師,2020(08):110-111.
[4]車璐佳.對制約金融扶貧再貸款實施效果因素的分析與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20(22):38-39.
[5]常迎春.農商銀行在精準扶貧中發揮的作用[J].財經界(學術版),2020(15):9-10.
[6]鄭鈺. 內蒙古自治區商業銀行金融精準扶貧問題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