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兵
摘要: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掌握數字之間的規律,明白數學中的邏輯關系,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項目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就引導自主探究、梳理知識體系以及豐富教學模式方面進行探討,旨在通過項目化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關鍵詞:項目化;生活化;小學數學
項目化教學是指將數學知識當做一種項目進行探究,在實行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要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評估結果。生活化教學則是將數學中的問題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既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為了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意義。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在比較寬松、自由地環境中進行探討,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 引導自主探究,加強學習能力
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這之前,教師可以先鉆研教材,做好教學計劃,設計學習任務,使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時候確定方向和目標。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的時候,可以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促進學生更加積極的探索數學知識,最終加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以《購物》為例。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錢幣方面的知識,比如錢幣之間的換算、錢幣的加減等。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學習任務,然后讓學生制定計劃。因為購物本身就是比較生活化的場景,因此教師制定了一個生活化場景,就是最簡單的購物,希望學生通過購物加強對錢幣知識的掌握。全班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都可以買東西和賣東西,教師給每個小組固定的金額,然后讓學生進行交易,最后看看哪個小組掙得最多,哪個小組掙得最少。同時在交易的過程中要注意記錄,最后看看交易過程中的哪個小組發生的失誤最多,哪個小組失誤最少。教師通過給學生制定任務,引導學生自己制定計劃,使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學生在生活場景中進行練習,夯實了學生的基礎,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最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 梳理知識體系,深入縱向學習
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是螺旋上升的,比如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會計算簡單的加減法,之后逐漸變成大數的加減法、小數的加減法、分數的加減法。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帶領學生回顧之前的數學知識,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中的本質,加強學生的縱向學習,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以《加與減》為例。學生在學習這一課的時候,要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還要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告訴學生學習任務,然后由學生制定小組學習計劃,最終促進學生對加減法的掌握。在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的時候,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先復習回顧之前的知識,然后循序漸進的進行練習。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制定了一個生活小游戲:準備兩個箱子,第一個箱子是比較簡單的數字,每個學生抽出一張數字,教師說出像 “比25少6”這樣的問題,每個小組的學生就要在30秒內通過組合得出這個數字,最后看看哪個小組的反應最為迅速,計算速度比較快,正確率比較高。在用簡單的數字預熱之后,學生就可以從第二個箱子中抽取大數進行練習。教師引導學生先復習之前的知識,然后再探究本課的知識,可以使學生從縱向上梳理知識體系,還可以使小組成員共同幫助,復習以前的知識,夯實學生的基礎,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3 豐富教學模式,增添課堂趣味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豐富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豐富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加投入;另一方面豐富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師更好的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以《測量》為例。學生在學習這一章的時候要掌握長度單位、長度之間的換算規律以及長度計算。教師在告訴學生學習任務之后,可以讓學生制定學習計劃。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讓每個學生用兩種表達方法說出自己的身高,比如153厘米和1.53米。教師在學生說出自己的身高之后,讓學生以自己的身高為參照物,估算一下其他地方的高度,使學生對于長度單位有大概的了解。另外像長度的計算,教師可以讓小組學生比一比彼此的身高,計算彼此之間的身高差。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動物,像長頸鹿和山羊,給出學生身高數字,讓學生進行計算。教師通過豐富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制定合適的模式,最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總之,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更加投入,最終有利于提高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倪星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項目教學法的構建思路[J].新課程(中),2018(03).
[2] 文軍慶.項目學習:一種學科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J].中國教師,2018(09).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第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