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對傳統的初中數學教育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在不斷的改變著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其生動形象、畫像清晰、色彩鮮艷、動靜結合、信息更新及時,突破時間、空間等特點,快速成為現代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并且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來幫助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課堂內容,讓同學的主體地位得到重視。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數學;生本課堂;探究
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初中數學的教育價值、目標以及內容等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重點需要注意考慮到計算器前期、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對數學教學內容和方式影響,教師側重于選擇適合初中生學習的內容素材;提高素材的豐富性,信息技術作為初中生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有力工具,不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思維中去。巧妙合理的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數學課堂中,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課堂向著“生本”方向發展,極大程度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1 教師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近些年雖然新課標推動實施,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存在很大的優勢,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比起多媒體設備那冰冷的屏幕要更具有親和力,書本和黑板也能夠給學生適當的思考回味和休息的時間。在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教學整合過程中,教師應當協調和促進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使得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得以實現,所以,教師應當了解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原則主要是適時、適當、適度,即在一些需要用到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的內容中,教師需要針對性的采用,發揮信息技術的真實水平,不喧兵奪主。
2 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本課堂”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構建認知、師生交流、情感互動的過程。數學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要學會潛移默化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巧妙地運用自身的優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不僅是教授知識,還要注重保持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狀態最佳的情況下自覺、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合理地運用,從而培養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在數學教學方面,信息技術設備可以將平移、旋轉、疊加、漸變等對思維邏輯強、空間想象能力強的要求高的內容,進行一個生動清晰地呈現,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材內容的匹配, 從課堂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進行情景式的學學習,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放心大膽地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學習。
3 教師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能力
俗話說;“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數學知識也是來源于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但它又不是生活本身,知識與生活之間是有區別的,但是在課堂上教師進行知識教學必須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會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式還原,促使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上冊《整式的乘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設問:為支持北京申辦年奧運會,一位畫家設計了一幅長為6000米的“奧云龍”的宣傳畫,在他的啟發下,教師也制作了兩張畫,第一幅畫的大小與紙張大小一樣,第二幅畫在紙的上下方分別留了一些的空白,接下來讓學生思考第一幅畫和第二幅畫的面積分別是多少。首先學生會被“奧云龍”所吸引,之后會迫切想要知道圖畫的面積,就會更加努力的探究。
4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海洋
從發展的眼光來分析目前的教學,我們可以知道學習是一種各取所需的過程,信息技術的出現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創新的教育環境,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從根本上解決教學資源匱乏的難題,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源,促進教材效果最大化實現。近些年來,網絡成為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所以學生在進行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要為學生進行知識的篩選,讓他們能夠選擇合適的信息素材進行學習,教師利用多媒體支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如何獲取信息資源,怎樣獲取信息資源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自主學習困難的這一難題,在學生掌握了這一能力之后,就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為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 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時應該將信息技術與之結合,利用信息技術這一有利途徑,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挺霞.信息技術讓數學課堂“活”起來[J].海峽科學,2011.
[2] 張樹微.信息技術助生本教育課堂更精彩[J].科技視界,2014(27).
(作者單位:河北省淶源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