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偉 朱靜

摘?要:在把握核心素養課堂教學關鍵點的基礎上,以核心素養新課標為依據,設計《城市化過程和特點》教學案例,大膽創設開放課堂,課前小組自主學習、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挖掘學生資源,注重課堂質疑、生成的時機,引導深度教學。
關鍵詞:自主—探究;案例教學;核心素養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近幾年,高考試題傾向于核心素養的滲透考查。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倡導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課堂,具有個性化、特色化和多樣化特征,課前無法預設和模擬。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推動課堂的生成、質疑和內化。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教學目標,需要教師敢于探索,敢于大膽放手學生,摒棄完美主義,課前精選課題,與學生溝通,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 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的幾個關鍵點
(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突破教材、敢于創新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符合新時代學習特點,符合教育發展的潮流,課堂學習方式的轉變,反映了教育者在知識觀、學生觀、教材觀等方面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敢于“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創新地用教材。給學生鮮活生動的案例,讓學生有話可說,激發其對生活的關注、培養其學科視角。
(二)還原生活、聯系實際——情境化案例教學魅力
地理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簡單的說教不可能形成正確的觀念。但在學習中引入身邊現實生活現象,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信度高,感染力強,能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主動參與。“生活即教育”使學生意識到課本知識的實用性,在潛移默化中知識面和思維得到升華,提升了綜合素質。
(三)核心素養新課標要求下課堂教學的特征
1. 情景化與問題導向
課堂情景就像大自然中的鮮花、綠樹、陽光、雨露,就像藝術家手中的畫筆、音符,它給課堂以色彩、以感情,讓課堂變得生動。學習始于“疑問”,沒有問題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不可能產生火花,不可能有激情。基于情景問題的“探究”。問題設計的角度、廣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引領著探究學習的高度和深度。
2. 過程性
探究是一個學生在朝目標前進的過程,是體驗結論得出的過程。體驗的過程是曲折的,在個體與群體的參與互動中有頓悟的歡愉,思想碰撞激情。提倡探究意味著簡單告訴學生結論的終結。
3. 理性思維
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高階課題。它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也是地理思維的高級形式,理性思維對學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不同的學科思維認知方式不同,培養目標與方法不同。空間思維能力、地理要素因果聯系的思維能力、人文要素與自然要素聯系的思維能力是地理獨特的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求異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等也是地理學科必備的通用思維能力。
二、 落實“自主—合作”核心素養的開放地理課堂案例
課題:中圖版必修2《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設計思路】本節課的課標是運用有關資料,理解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過程以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案例資料引導深入探究,學生的興趣高漲,潛能得到釋放,主動參與性強。課前設計學習任務單,學生小組合作,查閱資料自主選擇城市,探討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化進程。
【教學目標】
1. 課前小組分工合作,通過網絡等媒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比較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
2. 通過合作探究,能說出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清城市化進程中人地關系。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探究法、小組合作。
【主要教學環節】
1. 實景導入:展示早上三個學生使用共享單車進校園的背影圖片,你認識這三個背影嗎?
2. 探究案例1:共享單車的前世今生
探究問題:通過上述表1資料,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3. 探究案例2:由“夢巴黎”到“滿目瘡痍”
1701年法國人路易·亨內平發現底特律河的北岸有一塊理想的定居之地。由于占據五大湖水路的戰略地位,底特律逐漸成了一個交通樞紐。隨著航運、造船以及制造工業的興起,開始穩步成長,成為世界汽車工業之都,吸引了大量居民,人口數量急劇增長。成了美國第四大城市—底特律最輝煌之刻。
底特律在1960~1970年經歷了痛苦的衰退。先后兩次發生大規模城市暴亂,城市從此開始迅速荒蕪,工作、稅收、投資等各種機會都開始逃離城市,三大公司逐步外遷郊區,出現了土地更加充裕的陽光地帶——南部和西南部。70年代,石油危機重創美國汽車工業,日本及其他國小型汽車制造商也對傳統汽車公司造成威脅。80年代,美國經濟萎靡不振,嚴重削弱了底特律的重工業制造中心的地位。
90年代,底特律城區逐步復蘇。有3家賭場開張,200年,康博軟件(Compuware)總部大樓開始建造。
探究問題:
(1)底特律的城市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發展的動力是什么?
(2)從底特律的城市興衰,你得到了哪些有關城市化的啟示?
4. 拓展:探究案例3:比較不同地區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
學生活動:小組課前分工合作,選擇一個城市查閱資料,說明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小組展示時間3分鐘/組。
5. 知識遷移、深度學習——學科素養的落實
探究問題:
(1)結合各個小組城市化發展的展示,歸納城市化過程經歷了哪些階段?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這些城市發展的城市化特點對其他城市發展有借鑒意義嗎?
三、 基于核心素養的地理教學開放課堂達成度分析
(一)教學反思與自我評析
1. 教學內容——人文地理與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素材資源豐富容易收集,備課以案例引導深入探究,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課前布置小組探究任務,擴大課堂容量,主動創設課堂的質疑與生成時機。通過底特律案例的兩個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分辨城市化過程中經歷的四個階段: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跌宕起伏的城市化進程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學生結合老師提供案例經驗資料以及小組展示其他城市的城市化進程和特點,探討城市發展的有益經驗、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借鑒意義。學生思維被激活積極發言,涌現出了許多的新思考和觀點,意猶未盡,促進了深度學習,達成了教學目標。
2. 教學方式——這是一節區級觀摩課,基本達成了備課中我希望突破的幾點:①課前無法預設和模擬,依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推進學習深度。②案例教學方式。通過幾個城市的城市化案例對比,探討歸納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使學生對城市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現象有深刻的見解。突顯地理人地關系、區域認知的學科核心素養。③重視知識遷移與學生資源的開發。在老師提供范例、明確分析思路的基礎上放手學生,小組合作查閱資料,主動開發學習素材,拓寬學習視野,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歸屬與達成方向。
平時教學中大膽放手探索,給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機會,高中兩年多,學生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次講解的效果遠遠超過了預期,資料豐富,課件精美、語言大方流暢,邏輯思維能力強,探究問題視角獨特、有深度。
3. 學生活動——課堂活動中,小組準備充分資料豐富,視角獨特,展示效果遠遠超過了預期:課件簡潔,語言大方流暢,邏輯思維能力強。尤其第二組同學角度新穎,論述東莞城市化過程中人才的重要性,如果能提供東莞的30年前主導產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企業成本分析以及配套大學、科研院所的數據,會更能支持人才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觀點。生成了課堂探究問題,創設了深度學習的時機。學生小組結合課本學習內容,課前收集與準備探究主題是本節課能否高效完成的前提。
(二)自治區教研員評課:好行者無疆,好思者不止
通過案例學習能夠內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老師和學生的學習得到深化乃至升華,學會用地理眼看世界,培養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好行者無疆,好思者不止。”只思不行,無異于在象牙塔內閉門造車;只行不思,就像一頭拉磨的驢,即便走得再多終究只是原地踏步。愿大家都能做行者,在思后行,在行中思。每位教師都能成為一個行者,步履輕松,走在教育的路上;都能做一個思者,帶著教學中的欣喜、感悟、困惑,一路前行。
銀川市“鳳城名師”地理特級教師劉秀梅老師說:“從底特律到徐州、從紐約到東莞,學生圍繞著城市化從自己的理解出發,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案例表達自己的地理思想,有風格有特點有態度有溫度,視野寬視角廣,賞心又悅目。”
參考文獻:
[1]王向東,袁孝亭.地理核心素養的核心構成和主要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2]鄧明紅.構建和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J].地理教學,2015(23).
作者簡介:
汪立偉,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銀川市第二中學;
朱靜,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銀川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