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健 劉曼娜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互動是語言、思維的交流。提問、追問甚至反問,都需要教師不斷地研讀課堂,研讀學生,精心的設計提問,使自己的提問技能不斷地進步和完善,形成有效的提問策略,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提問? 時機? 疑問? 思考
分類號:G633.6
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它不僅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更能通過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思維的“興趣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疑、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提出新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獲得的知識才能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因此進行有效的提問,師生能更好的共同探討新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中何時提問,問什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1.在疑惑處提問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1],“憤”與“悱”之時是最佳提問時機,這時提問定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當疑惑得到答案,學生獲得極大的滿足感,這種心理會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習欲望。
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通過問題設計,激發學生畫圓的探索。
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圓規可以畫圓,沒有圓規就畫不出
生:圓的
師:你能試著用圓規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圓嗎?
生:能
(學生嘗試用圓規畫圓,交流,明確圓規畫圓的基本方法。)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圓規的使用方法,沒有圓規你還能畫一個標準的圓么?
生:可以
師:好,用你想到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工具,畫出一個圓來!
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畫圓。)
師:同學們找到了許多方法。我們一起來了解、判斷一下行不行?
這一過程中,學生迫不及待的動手操作,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樂趣之中,爭先恐后把自己畫的圓呈現給老師.這是再提出新的問題“一個半徑2點5厘米的圓怎樣畫?”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更高了,積極性提高起來后,知識的學習就更容易了。
再例如:語文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時,簡短的引入課題之后,問學生:作者為什么在開頭就說“她那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居里夫人美麗、莊重的形象在哪里體現?這個問題的提出,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助力學生帶著問題從文章中得到答案。通過學習和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僅體現在她的外在美上,更體現在她對科學的貢獻和獻身精神上。
2.在新舊知識生長處問
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實在舊的知識支撐的基礎之上的,新舊相連,不斷開拓心得知識。溫故而知新,課堂問題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對舊知識的理解,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已掌握知識基礎上,讓學生對原有知識掌握理解上找到新知識增長點,在新知識起點處設計問題,做好引導,完成已知和未知知識的遷移,從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結構。
以《草船借箭》一課為例,課文以學生自學習為主,學生會提出:課文題目為什么是《草船借箭》,從讀課文看出十萬只箭并不是借來的,是偷來、盜來的,題目中更應該是《草船騙箭》、《草船盜箭》!這是個好問題,首先表揚學生的見解,接著拋出一個問題:諸葛亮用得來的十萬只箭干什么了?這是就可以通過對《草船借箭》背景的了解,以及對《赤壁之戰》聯想,會更容易理解用“借”不用“騙”的含義。
小學數學是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如一位教師教學《除數不接近整十數的筆算除法》,先復習筆算140÷29(學生一次試商出結果),再試商140÷26(學生試商兩次得出結果),接著老師提問:“現在請同學們觀察算式,為什么前一個一次試商成功,而后一個試商兩次?”“你有好的試商方法分享給大家么?”這兩個問題,建立在“用四舍五入調商”的基礎上,第一個問題使學生發現已有的經驗不夠用,引起認知沖突,急切地尋找新方法.第二個問題更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打開了探究學習除數不接近整十數的靈活試商方法的大門,“簡便的試商方法”指明了學習的目標,“其他的”提示了試商方法的多樣性,這樣的問題既起到了過渡搭橋的鋪墊,又有激勵導向的作用,真是精妙之筆。
3.在重難點處提問
一節課最讓學生疑惑的就是重難點,也是教學關鍵之處.任課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才能設計出有針對性有啟發性的好問題。乘法教學“筆算乘法”13×3,在學生自學并嘗試計算后提出問題:“3×3=9,9表示什么?1×3=3表示3個幾?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這幾個問題有利于引導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探索過程,幫助學生弄清算理,促成知識技能和過程方法目標的有效。再例如:《別餓瘦了那匹馬》這一課中多次提及了“被餓瘦了那匹馬”字,而這個句話就是作者精心設計的一個文眼,抓住年輕人的這句話設疑提問,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所蘊含的的深意。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互動是語言、思維的交流。提問,追問甚至反問,都需要教師不斷地研讀課堂,研讀學生,精心的設計提問,使自己的提問技能不斷地進步和完善,形成有效的提問策略,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0]? 中華書局? 19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