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概念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知識模塊,通過有效和高質量的概括學習,可以讓小學生對數學基礎性的定理、算法進行全面化和透徹化的了解,繼而更加深入的對數學基礎知識內容進行把握和理解,但是從當前的概念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概念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使得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還需要教師積極地理解概念教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進一步強化有效概念教學的研究和探索,進而不斷地提升概念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本文將就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進行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有效性;探索
小學數學教師要進一步重視起小學階段的概念教學,同時積極地梳理和分析小學階段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積極的強化概念教學教法創新,不斷摸索和總結概念教學經驗,進一步挖掘概念教學的潛力,進而不斷的促進概念教學效益和質量的提升,為學生更高質量的開展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將從三個基本方面入手,就小學階段概念教學的策略進行討論和研究,希望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概念教學指引方向。
一、緊密聯系生活,降低理解難度
數學概念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小學生在認知上則以形象化和具體化的直觀思維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在概念學習中可能存在聽不懂和難理解的突出問題,還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基本認知特點,積極的將概念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更加容易的來學習和理解相應的數學概念,助力概念教學效益和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小節內容時,教師在概念的講解中要積極引入生活化資源。如在講解厘米、分米和米這三個長度單位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列舉關于這三個長度單位在生活中應用的案例,像尺子長20厘米,鉛筆長度大概1分米,水深大概1米等,在講解三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時,教師不妨先測定幾個具體的生活化事物,如5厘米長的圓珠筆,2分米長的鉛筆,則教師在介紹分米和厘米的換算時,教師可以將4個圓珠筆和一個鉛筆進行對比展示,讓學生在觀看中理解這些長度單位的表征和換算,進而借助生活化的案例展示引導學生更加通俗易懂的理解相應的數學概念,實現高效概念教學實施。
二、引入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學生在概念的學習中有了較為濃厚的興趣,那么該學生就會以更加積極和主動的姿態投入到對相應概念的學習和研究之中,自然有助于概念學習效果的提升,但是從實際的概念教學情況來看,由于部分教師依然采用板書+口授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使得小學階段的概念教學形象性不夠高、趣味性不夠足,影響到對學生興趣的激發,還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積極的引入信息技術,以不斷地強化對學生概念學習興趣的激發。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小節內容時,數學教師在概念的講解中要積極地引入信息化教學模式。如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為學生具體和形象的展示幾個包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體,課桌的面是長方形的,象棋的棋盤是正方形的,讓學生在具體物體的展示中理解長方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數學教師可以借助PPT課件對具體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進行形象化和具體化的展示和講解,同時借助微課視頻為學生進行具體的案例展示,有效的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最后,數學教師還可以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為學生設計和展示契合教學主題的練習題目,引導學生學習和練習鞏固相結合,進而深化學生認識。
三、強化學科融合,精準把握概念
從實際的概念教學情況來看,部分小學生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這使得學生在后續的概念學習中產生混淆的問題,影響到高質量的概念教學實施,還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合理的引入學科融合模式,以積極的強化概念教學實施,助力學生更加精準化和全面化的理解相應的數學概念,助力概念教學效率和質量的不斷提升。例如,在學習《可能性》小節內容時,教師要積極的開展學科融合教學,將概念教學和語文學科進行融合。如教師可以引入成語解釋十拿九穩、天方夜譚、十有八九等等,讓學生精準和全面地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三者的區別。又例如,在學習《直線、線段、射線》小節內容時,可以借助有始有終、有始無終、無始無終等成語對線段、射線、直線等概念進行具體化和生動化的講解,繼而強化學生學習和理解相應的數學概念。
總之,有效化和高質量的概念教學是強化學生對相應數學基礎知識內容學習和理解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教學效率和高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手段,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地強化概念教學實施,不斷地聯合優秀的數學教師群體一起探索高質量開展概念教學的方法和對策,并在具體的概念教學實施過程中緊密聯系生活,降低理解難度;引入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科融合,精準把握概念等,全面的優化小學階段數學概念教學,為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卜陽.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淺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1):167.
[2]張麗敏.影響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關鍵因素和應對策略[J].學周刊,2017(3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