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建達 呂瑞瑞 程學軍
關鍵詞: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050 — 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建設,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高校作為意識形態的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渠道,在紅色文化整合轉化、傳承發揚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責任。如何有效地把紅色文化資源轉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紅色資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重要資源和天然寶庫,其有效轉化使用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紅色文化是指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蘊含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等精神,已沉淀為當今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特質,是激勵當代中國人沿著革命先輩足跡努力拼搏、奮勇前進的力量源泉〔2〕。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與昭示了革命先輩高尚的道德品格、舍身為國的價值選擇與崇高的精神境界,其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紅色文化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天然的“教科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所需的歷史素材、文化素材、政治素材在紅色文化中都能找到相應的案例,大量真實、鮮活的革命人物、英烈事跡、革命遺址等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彌補理論“灌輸”的空洞說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更加充實,理論例證更具說服力,更易喚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的紅色案例故事與情境中深化對理論的認知和升華,進而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實效性。
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還表現在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二者都是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重要體現和載體,其教育目的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都在于鞏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理論引導作用,讓大學生在革命奮斗的歷程中真正領悟“中國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領悟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必然性,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樹立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進而增強“四個意識”,自覺維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同時,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思想的侵蝕,也可以有效遏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紅色文化蘊含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為主流政治導向、先進文化引領、高尚道德教化等〔3〕。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發揮紅色文化的理論引導功能,可以有效推進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運用紅色文化的情感激勵功能,可以喚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心理情感體驗,深化對理論的認知;挖掘紅色文化的人格教育功能,可以促進大學生在革命奮斗歷程的感悟中健全理想人格、升華覺悟信仰。紅色文化的這些功能的發揮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揮實現同頻共振,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文化的重要論述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紅色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和學界對紅色文化以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一些系列有益的成果,對紅色文化及其轉化使用正在逐步深入。但從目前的研究和實施來看,紅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效能不足的情況。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色文化論述的提出,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區域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和天然陣地,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著較高的契合性,是地方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先選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紅色文化的研究、轉化、利用也被提上日程。然而,從目前紅色文化研究的進程來看,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轉化方面的研究較為滯后且零散,區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從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來看,融入的方式較為單一,紅色文化轉化利用率較低,各環節缺乏整體性謀劃。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落實黨中央關于紅色文化的具體要求,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就需要高校對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整體規劃,與地方政府共同開發、整合區域紅色文化資源,合力構建區域紅色文化育人環境。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對紅色文化的系統研究是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撐和科學研究,紅色文化的有效融入和育人功能作用發揮將是一句空話。從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具體實施來看,對于紅色文化、區域紅色文化以及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分散。一方面表現為研究的系統性不足,大多停留于面上研究,缺乏體制、機制等的整體系統性研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從研究的主體來看,多為研究者自發的個體研究,缺乏整體、系統的科研規劃,研究團隊的構建滯后,研究合力效應不足。由于相關研究的“先天不足”,成果轉化方面也表現出了不盡人意,在系統融入和轉化方面缺乏整體考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強有力的推手進行整體性規劃與主導推進,僅靠個別研究者的熱情和興趣難以為繼。
從思想政治理論的課堂教學來講,教師有意識的擇取紅色文化和區域紅色文化的相關資源轉化為教學素材是目前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采取的主要方式。紅色文化素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案例,增強了政治理論的趣味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但從教學的供給側來講,還需要根據大學生的文化需求進一步豐富紅色文化轉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式。從思想政治理論的實踐教學來看,對于區域紅色資源的利用主要以參觀學習的方式體現,缺乏配套的參觀學習指導和理論知識的“貼合性”引導,容易導致學生“走馬觀花”,效果寥寥。這也彰顯了“實效性”導向下系統性統籌安排、整體謀劃的重要性。
校園文化是區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大學生學習、生活關聯緊密的一個重要環境。區域紅色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4〕。區域紅色文化環境與氛圍是地方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場域,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會形成合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發揮。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區域紅色文化在挖掘、整合、研究、轉化等方面還缺乏合力構建。區域紅色文化環境與校園紅色文化融入構建還存在不足,環境育人與紅色文化基因傳承的場域建設還缺乏強有力的協同推進構建。區域紅色文化環境的建設將是區域政府與高校協同、合力構建的一個重要關注點。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紅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立足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思維來進行。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貼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教育規律、教育過程與教育管理;另一方面也要符合紅色文化的挖掘、整合、轉化、使用等過程邏輯;只有把二者的過程性和系統性有效的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其創新性和有效性。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地方高校黨委的統籌領導下進行系統構建才能保證其功能的有效性發揮與實施的實效性。首先,高校要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于紅色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明確高校在傳承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方面的責任,明晰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整體規劃;其次,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觀規律,注重頂層設計,理順融入各環節要點,明確責任歸屬,強化考核管理;再次,發揮高校學科人才優勢,打造紅色文化研究平臺,注重科研引領,做好紅色文化挖掘、轉化、融入研究,逐步形成紅色文化品牌項目,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立足紅色文化研究平臺,依托課程改革項目,推進高校思想政課程建設,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的實效性。
科學研究是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保證。目前,學界對于紅色文化的功能定位、挖掘開發、轉化使用等還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高校在進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就必須堅持科研引領,在實踐中逐步推進完善、在檢驗中逐步豐富相關的理論研究。一是要做好基礎理論研究,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文化的重要論述;二是要堅持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做好紅色文化史事和時代精神傳承研究;三是要做好區域紅色文化的整體研究,打造紅色文化系統下的區域紅色文化品牌;四是貼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做好轉化融入研究,科研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五是積極探索融通地方政府與高校合力構建區域紅色文化傳承研究,打造區域紅色文化傳承所和實踐教育基地。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就需要一定數量的教學、科研、管理隊伍進行人才支撐。一是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進一步的系統研究與創新轉化,這就需要科研創新團隊來推動深入研究和整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解決思路和有效改進措施;二是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功能發揮的人才保障,紅色文化如何有效的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以及如何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整合教學內容,都需要教學創新團隊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進行課程改革,把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效果;三是管理團隊建設。紅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就需要發揮全員育人的合力,管理隊伍涵蓋了高校教育教學的各崗位,整合管理團隊建設有利于更好地引領推進“大思政”格局的實施。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形成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以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質的過程。〔5〕過程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紅色文化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來進行,必須貼合實施的各個環節來進行統籌考慮和規劃才能保證其實施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制定的環節,要明確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對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要形成可操作性的子方案,明確融入各環節的要點和內容架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環節,要明確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主體,堅持“三全育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重點、以紅色文化活動為抓手、以思政課程實踐為補充、以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為延伸;在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環節,堅持實施的實效性導向,注重實施反饋,及時修正融入方式和各環節的布局調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紅色文化的有效融入也要具有系統考量的思維。鑒于筆力和理論知識的限制,未涵蓋之處和不足之處,將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進行完善。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N〕.人民日報,2014-12-16(01).
〔2〕曾杰.論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8):48-50.
〔3〕梁慧娜.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理論觀察,2016,(01),36-37.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6.
〔5〕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