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高”專業群設置以區域產業發展為重要依據,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要靠雙高專業群支撐。為了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發展,要樹立專業群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的“統一發展理念”,構建校企雙主體、教師雙導師、學生雙身份的“雙元育人模式”,做好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對接”,加強政行企校“四合作”,搭建包括產業學院平臺、產教融合信息交流平臺、實踐平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和職業培訓平臺在內的產教深度融合“五平臺”。
[關鍵詞]雙高計劃;專業群建設;區域產業;產教融合
[作者簡介]胡計虎(1980- ),男,安徽靈璧人,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安徽? 蕪湖 241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重點教學研究項目“高職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jyxm1337)和安徽省2018年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高水平高職專業——電子商務”(項目編號:2018ylzy1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3-0051-06
2019年4月,《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以下簡稱“雙高計劃”)發布,目標是建設一批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院校和專業群,促進職業院校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雙高計劃”的重點是專業群建設,如何讓“雙高”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融合,是已經入選和未來準備入選“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雙高”專業群和區域產業概述
(一)“雙高”專業群概述
高職院校“雙高”建設和本科“雙一流”建設的基本原則一樣,“雙一流”建設遵循的原則是依靠一流專業建設帶動一流學校建設,“雙高”建設遵循的原則就是依靠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帶動高水平學校建設,所以“雙高”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依據學校和專業群賦分進行綜合排序,入選1個專業群為高水平專業群推薦單位,入選2個專業群即為推薦的高水平學校。在第一輪建設單位名單中,安徽省共有5所學校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其中省會城市合肥2所,分別是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群入選專業群建設B檔,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護理專業群入選專業群建設C檔;蕪湖市有3所,分別是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的電子商務專業群入選專業群建設A檔,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入選專業群建設A檔,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憑借機電一體化技術和食品營養與檢測兩個專業群入選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C檔。蕪湖市作為一個三線城市,在安徽省的戰略地位次于二線城市合肥,但卻有3個高職院校、4個專業群入選國家的“雙高計劃”,而且是省內排名前3的學校,這不由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研究。
(二)區域產業概述
蕪湖市別稱“江城”,地處長三角西南部,是世界級六大城市群之一的長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員、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雙核城市之一和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重要成員,同時又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雙重城市成員,擁有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綜合保稅區。在持續發展原有的電子電器、新型建材、生物制藥、汽車產業四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蕪湖市已經開始進軍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現代農機、微電子、新型顯示、軌道交通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和產業互聯網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涌現了奇瑞汽車、海螺水泥、埃夫特機器人和三只松鼠等一張張象征著蕪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名片。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起,如何實現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原有的支柱產業與新興產業充分協作,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雙高”專業群建設和區域產業發展的內在聯系
按照“雙高計劃”的指導思想,“雙高”專業群建設就是“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為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作出重要貢獻”①。在進行“雙高”專業群建設之前,首先要清楚“雙高”專業群建設和區域產業發展的內在聯系,然后才能有的放矢。
(一)“雙高”專業群設置以區域產業發展為重要依據
按照《辦法》第三章項目遴選第十一條要求,學校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學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成效顯著,對區域發展貢獻度高”,這充分說明了要想入選“雙高”專業群,首先要確保申報的專業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結合緊密,對區域發展貢獻較大,在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已經走在其他院校的前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蕪湖市4個專業群之所以能夠入選“雙高計劃”,就是因為這幾個專業群與區域產業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其中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的電子商務專業群與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深度校企合作,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松鼠新商業學院”,同時也與百世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與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埃夫特機器人學院”,同時也與蕪湖軌道交通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與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達爾智能控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蕪湖伯特利汽車安全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同蒙牛乳業馬鞍山公司等多家企業進行校企合作。
(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要靠“雙高”專業群支撐
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整個經濟結構和發展動力都發生了變化,從而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為了適應這種經濟新常態,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已是必然趨勢。未來,區域粗放型的傳統產業將會被淘汰,逐漸向生產要素質量高和使用效率高的集約型方式轉變;產業布局也會逐漸由分散型向共用產業基礎設施和平臺的集聚型轉變;低附加值的工業制造品逐漸向工藝和技術更高的高附加值制造品升級。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更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一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顯然無法實現,而“雙高”專業群因為與區域經濟結合得比較緊密,能夠隨時洞察區域產業發展的動向,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再加上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優勢,從而能夠培養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雙高”專業群建設和區域產業發展兩者相互促進
“雙高”專業群建設和區域產業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區域產業發展引領“雙高”專業群建設和發展方向,“雙高”專業群建設又反作用于區域產業發展。“雙高”專業群的專業設置和發展方向需要根據區域產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時動態調整,主動對接、服務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滿足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需要;區域產業也要主動對接地方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特別是“雙高”專業群建設專業,積極參與“雙高”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標準制定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等,既能有效地促進“雙高”專業群建設,也能培養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雙高”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融合實施路徑
從上述分析可得出,“雙高”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兩者互相影響。如何找到兩者的融合之路,實現雙方互相促進、協調發展,是雙方都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從一理念、雙育人、三對接、四合作、五平臺幾個方面探索“雙高”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融合路徑。
(一)樹立專業群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的“統一發展理念”
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有許多具體的目標和指標,這會讓大家在建設過程中只關注一些標志性成果的達成,而忽略了整體的發展理念和目標。所以,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統一的發展理念——服務好區域經濟發展和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首先分析區域的產業鏈情況,以產業鏈對應的典型崗位建構專業群的崗位鏈;然后分析崗位鏈的能力需求,尤其是高端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進行分解和重組,建構群內各專業的共性能力和個性能力關系,形成以高端崗位核心能力為引領的專業群能力鏈;接著基于能力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共性能力扎實、個性能力卓越的復合型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形成滿足產業鏈需求的人才鏈;最終形成專業群以產業鏈、崗位鏈、能力鏈、人才鏈協調傳動,以提供產業所需高端人才和服務為目標的價值遞進螺旋,確保“雙高”專業群培養的人才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人才動態吻合。
(二)構建校企“雙元育人模式”
《方案》中第三大點明確要求“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要促進產教融合,構建校企雙元育人模式,需從三個層面去落實。
1.校企雙主體。雖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等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落地生根的并不多,主要還是因為一頭熱的問題。目前的校企合作大部分還是學校主動、企業被動配合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企業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另一方面,企業都是以追求利益為目標的,校企合作投入很多,短期內卻沒有給企業帶來什么實惠。鑒于此種情況,《方案》中明確指出:“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同時又提出:“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厚植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社會環境,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這既明確了企業的職業教育義務,又充分調動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從而確立校企雙主體地位。在校企雙主體聯合培養過程中,從聯合招生到分段培養、再到共促就業,要明確雙方具體的分工和職責,推進雙方緊密合作,最后才能實現雙主體共同育人的培養目標。
2.教師雙導師。所謂的教師雙導師就是為每位學生配備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兩位導師,讓學生在兩位導師指導下選擇專業課程,利用面對面教學或現代信息技術完成理論學習,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實現技能傳承、教學相長。雙導師制不僅強化了理論學習,還增強了實踐鍛煉,實現學生知識和技能雙提高。但要真正發揮雙導師作用,還必須建立健全雙導師的相關制度,明確他們的職責和待遇,形成校企互認、互聘和共管的機制。同時,對于學校教師關心的職稱晉升問題和企業導師關心的待遇問題,要出臺專門的激勵制度和考核獎懲制度,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專業骨干教師和企業技術能手參與雙導師制的積極性。
3.學生雙身份。所謂的學生雙身份就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和企業的學徒員工雙重身份。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學生可能一個階段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另一個階段就會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這時他們就會根據需要在學生和學徒兩種身份中來回切換。要實現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必須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制訂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聯合招生方案,實現雙方共同目標。按照自愿、自由和雙向選擇原則,學校、企業和學生(學徒)在招生(招工)時必須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在聯合培養中各自的職責和權益,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的運行模式得以落實,實現校企共同育人。
(三)做好區域產業與“雙高”專業群產教融合“三對接”
1.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區域產業與“雙高”專業群的產教融合,依賴于專業和產業的有機銜接,依賴于產業對專業的基礎支撐,依賴于專業對產業的人才及技術支持。也就是“雙高”專業群的專業設置要緊跟產業需求,根據區域產業需求,分析典型崗位需求,如果專業群不包括相應的典型崗位,也可以動態調整專業群的專業設置。如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群目前包含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連鎖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四個專業,隨著國際貿易和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校企合作企業的需要,可以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也納入到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中來。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要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需求鏈上”②,也就是要求高職院校要把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這樣才能促進專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形成產教融合利益共同體。
2.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這就要求調查了解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崗位職業標準,特別是在一些新標準和新要求的基礎上,按照新的職業標準制定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即“雙高”專業群在制定每一屆人才培養方案之前,首先要進行專業調研,了解區域產業的崗位需求和各崗位的職業能力標準;其次由行業、企業和學校教師共同組成專業建設委員會,按照職業標準重新修訂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教學標準);最后由課程標準確定具體授課內容,使專業群開設課程的內容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中需要的職業標準對接起來。
3.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這就要求“雙高”專業群的教學過程與校企合作企業的生產過程結合起來,也就是大家一直強調的工學結合。首先要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課程建設與改革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緊密結合行業的特點,構建以生產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和開發工學結合的核心課程;然后在生產性實訓基地或生產一線,通過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雙重指導,讓學生邊學習邊實踐,教學和生產實踐交替進行,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要注意考核方式的變化,不能按照傳統一刀切的方式進行,要把教學和生產結合起來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考核。
(四)加強政行企校“四合作”
“政行企校”四合作是指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協調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共同培養區域產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讓四方通力合作、協調發展,必須清楚他們各自的角色定位和職責。
1.政府。針對目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地方政府要制定一些優惠和鼓勵政策,使企業由“要我參與”轉變為“我要參與”。另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光靠市場經濟調節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發揮地方政府的督促、調控、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等作用,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2.行業。行業協會是介于政府、企業之間的社會中介服務組織,主要負責溝通、協調、監督和服務等職能,主要工作包括收集和發布行業發展動態、產業人才需求、就業狀況等信息,使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模與產業人才需求對接起來,同時也負責給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咨詢建議。行業協會雖然只是民間組織,但它卻是連接政府與企業、教育與產業的橋梁和紐帶,在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企業和學校。企業和學校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雙主體,在“雙高”專業群建設中是一個整體。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構課程體系、共制課程標準、共建教師團隊、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育學生、共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和共享資源成果等。
要通過“政行企校”四方深入合作,建成面向區域經濟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專業群聯盟。以聯盟為紐帶,建立“多方投入、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聯盟運行機制,聯盟內各單位積極承擔共促產業發展、共建專業群和共育人才等任務,實現四方共贏。
(五)搭建產教深度融合“五平臺”
1.校企合建產業學院平臺。高職學校要聚焦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需要,主動對接區域核心產業群,以知識、資金、技術、設備等為紐帶,與行業龍頭企業或知名企業緊密合作,建設特色產業學院。產業學院在雙主體聯合辦學協議的框架下,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在原有院系專業管理結構之上的跨專業、跨系部股份制二級學院的管理運行機制,完善校企聯合招生、分段培養、共促就業的雙主體育人模式,形成企業與院校聯合開展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例如,2020年1月5日,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北京智聯友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希望依托校企雙方資源優勢,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共同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為區域軌道交通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人才服務支持。
2.搭建產教融合信息交流平臺。“雙高”專業群是人才供給方,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是人才需求方,這就相當于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供應商和采購商。在目前的經濟活動過程中,采購商和供應商為了滿足雙方需求,又不造成資源浪費,雙方會共建SCM(供應鏈管理)平臺,或者納入到同一個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中,從而確保供需雙方的信息能無縫對接。“雙高”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產業之間也必須搭建這樣一個信息交流平臺,使區域企業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布人才需求的數量和質量等信息,“雙高”專業群再根據需求信息確定招生規模和培養標準,從而實現“雙高”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在人才需求和供給上無縫對接。
3.政校企共建實踐平臺。《方案》中要求“推動建設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這是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是集企業真實生產、實踐教學、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實踐平臺,這樣一個平臺單獨依靠政府、企業和學校任何一方都無法完成。只有三方聯合,政府負責規劃建設區域、廠房建設和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企業負責生產線建設、軟件安裝和技術能手的配備,學校負責提供實習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和教學資源,才能建成既服務于學校教學,又滿足企業生產的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從而培養出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和緊缺人才。
4.政行企校共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目前市面上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大多是企業或者學校單獨搭建的,因為缺乏理論指導或技術支持,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要提高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的效益和影響力,就要政行企校共建,邀請政府有關部門人員參與團隊建設指導,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增強團隊服務能力,遴選校內專家作為團隊基礎服務力量,從而充分開發平臺社會服務功能。這樣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不僅能開展“互聯網+”、徽派景觀設計、文化創意設計、蕪湖鐵畫工藝等商業產品研發與設計,也能深度服務地方政府、產業園區、行業協會以及地方企業等咨詢決策項目,還能提供區域現代服務業市場信息、消費者滿意度、政府決策咨詢報告等。
5.行校企共建職業培訓平臺。《方案》中要求:“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自2019年開始,圍繞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職業院校在10個左右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這一方面說明目前的職業院校重視學歷教育而忽略了職業培訓,培訓的技術技能人才達不到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針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人才緊缺領域,單靠學校的培訓是不夠的,必須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共同培訓。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需要行業、學校、企業共建職業培訓平臺,大家擰成一股繩,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職業培訓。例如,針對學生、社區居民、企業職工和退役軍人等人員,開展知識技能提升、再就業上崗、學歷提升等方面的職業培訓服務;依托學校的師資培訓中心,面向省內外的職業院校教師開展專業師資培訓;與地方主管部門合作,開展面向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群體的專業培訓和定向學歷提升教育。
[注釋]
①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Z].2019-03-29.
②王壽斌.職教要把專業建在產業鏈需求鏈上[EB/OL].(2018-03-28)[2020-04-10]. http://www.jyb.cn/zgjyb/201803/t20180328_1035938.html.
[參考文獻]
[1]崔巖.實踐創新:鑄就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品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110-112.
[2]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0-04-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EB/OL].(2019-04-17)[2020-04-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17_378489.html.
[4]廖晨竹.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9(22):31-34.
[5]李瑋煒,賀定修.“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產教融合的基礎、需求與路徑[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0):5-9.
[6]楊芬,馮峰.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下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專業建設探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9):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