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式教學指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掌握研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并形成認知的基礎,培養其探究未來世界的積極態度。探究式教學的本質特點就是具有實踐性、合作性、自主性、創新性、開放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教學,不僅可以極大地提升歷史教學的實效性,更能讓學生感受歷史學科的“本真”。
關鍵詞:高中歷史;探究式學習;核心素養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和社會、自然的關系,關注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發展的歷史命運,這是歷史教學的本真。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圍繞本真處展開深度探究,不僅可以極大地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實效性,更能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 設置問題,分析論證
分析并解決歷史問題,這是歷史教學的本真,所以在鼓勵學生進行深度探究的時候也要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挖掘出歷史資料中的潛在問題,并展開分析,思考原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矛盾。這樣學生就能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深度探究,更好地分析論證。
在學習“辛亥革命”的時候,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能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中,促使學生更好地分析論證。提出問題:“孫中山為何推舉袁世凱當總統,他為何沒有預料到袁世凱會復辟,這算不算是孫中山的失誤呢?”這個問題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嘗試自主收集資料,解決這個問題。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和發展,了解辛亥革命對于中國歷史的意義。學生在了解了興中會、同盟會的成立,武昌起義,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等問題后,對當時的歷史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發現臨時政府成立后,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局勢,而袁世凱有著很強大的勢力,同時他在清末新政中得到了資產階級的信任,資產階級抱有“擁袁棄孫”的傾向,所以孫中山不得不推舉袁世凱當總統。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在設置問題的時候可以將史學界覺得有爭議的問題納入課堂討論中,鼓勵學生展開分析。這樣學生能集思廣益,提升思維拓展和探究的能力。這樣的教學便把握住了歷史課堂的本真,讓學生掌握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深化對歷史的認識。
二、 知識同化,多元遷移
歷史課堂的本真就是促使學生自主進行歷史知識的建構,在知識同化的基礎上進行多元遷移。自主探究的過程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能展開獨立探究。這樣學生能更好地實現知識同化,走向成功,漸漸地,他們就能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遷移中提升學習能力。
在學習“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變化,就要促使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知識遷移。首先鼓勵學生回憶“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等部分學到的內容,思考自己如何分析史料,找到和政治制度有關的內容,如何采用對比分析的方式,了解其演變發展。此后要鼓勵學生知識同化,嘗試進行遷移,運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學生嘗試用列表的方式輔助分析,先列出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找出其中的異同點,然后分析出現了哪些新制度,又有哪些制度被廢除,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分析其原因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掌握了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更好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在引導學生知識同化和多元遷移的過程中,要基于歷史學科的本真特點,設定教學策略,要圍繞史料這個歷史學習的關鍵點,鼓勵學生研讀史料,提升對歷史的認識,還要讓學生積極展開調查取證,對已有的歷史結論提出質疑。這樣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三、 多向互動,激發靈感
歷史學習也需要展開集體研究,所以要基于學科的本真特點,組織學生在深度探究中展開多向互動。在合作努力中,學生提出問題、制定方案、討論分析,最終共同解決問題。在同伴的激勵下,學生能獲得更多靈感,最后他們的獨立探究能力也會提高。
在學習“抗日戰爭”的時候,組織學生展開多元互動,能很好地激發其情感。鼓勵學生展開小組合作,一起搜索和抗日戰爭有關的信息,并進行互動討論,整理了解抗日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對后世的影響。此外還要組織學生展開調查參觀的活動,嘗試了解當地的抗日歷史遺址,參觀并了解當地人民群眾的抗日行動。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了解抗日戰爭的信息,采訪相關的學者,獲取更多的資料。在這種多向互動中,學生很全面地了解了抗日戰爭的信息,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展開資料整理和思考,認識到抗日戰爭讓中華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讓中華民族挺起了脊梁。在自主展示中,學生合作討論,激發靈感,如有學生用漫畫的形式展現了對抗日戰爭的了解,體現了靈感和創意。
在多向互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展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此外還要適當地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這樣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活動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集體觀念都得到提升,學習效率隨之提高。
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的過程就是人腦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認知過程設計教學策略,積極影響學生的認知,促使學生展開自主探究的活動。歷史學習的本真就是具有因果聯系性和綜合性,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展開探究學習,這樣才能把握歷史教學的本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單林云.高中歷史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實踐運用[J].成才之路,2016(35).
[2]黃小敏.高中歷史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8(28).
作者簡介:
楊建勝,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