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丹
【摘要】高中生物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探究性的課程,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通過對“問題導學法”的研究,以《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為例,結合教材分析及學情分析,在課堂教學上作出相關教學嘗試,并在反思中做出方法總結。
【關鍵詞】生物教學;問題導學法;教學案例
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注重教師的講授而忽略學生的主體性,顯然已經不符合當今的教學規律。在學科教學中,倡導以問題為驅動,引導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為策略,能夠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而高中生物教科書的編排內容,也突出了以問題驅動學習的方法。 “問題導學法”,就是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挖掘和培養,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開發和發揮,并且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教學案例的分析,完善拜總結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對”問題導學法“的運用。
首先,在教學設計上,《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這一節課開始就通過滲透裝置引出了滲透作用的概念,在這里,筆者主要通過直接拋出概念,然后讓學生通過對概念的理解以及“問題探討,,中的相關討淪題來總結出水分子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在這之前,筆者也在試講的過程中嘗試過直接拋出概念,然后從概念中分析出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再讓學生判斷出“問題探討”相關討論題中不能發生滲透作用的原因(缺少的條件)。兩者方式比較下,筆者覺得讓學生通過問題來自已總結滲透作用的條件的方法比較好,而在課堂操作過程中發現,即使是普通班的學生也大部分能夠完成任務,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通過實踐,筆者深刻認識到,同樣的內容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得到不同的效果,有時候可能知識目標都可以達到(讓學生掌握滲透作用的條件),但是在訓練學生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可能就會很不樣了。同時,我們也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通過思考能夠解決的,教師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來總結。
其次,課程主要圍繞滲透作用來說明水分進出半透膜、動物細胞以及植物細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引導性強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如,“如果將裝置中的漏斗換成動物細胞會發生什么現象?”“動物細胞是否具備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植物細胞也能吸水和失水,成熟的植物細胞能看作一個滲透裝置嗎?它是否有滿足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等等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從而使整個教學流程環環相扣。這個過程的主控人是教師,所以教師必須非常熟悉整個教學流程,從而做到過度自然、提問清晰明確。
在本節的教學設計中,一開始由于設計的問題導向勝不強,學生回應的答案總是沒在自己期望的回答上。比如,問學生“把細胞與外界分隔開的是什么?”很多同學回答“邊界”,這時候,應該把問題設計得更具體,如“把細胞與外界分隔開的是細胞的哪個結構?”這樣學生就會很快反應出是“細胞膜”,然后再從細胞膜功能人手探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在分析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原因時,直接提問“植物紹胡包發生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學生都不知從何下手,這時候應該通過提出有梯度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得出答案。比如,“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實質巨是細胞發生了失水還是吸水?”學生很容易就能夠回答出是“失水”,再進步提問“細胞發生滲透失水需要滿足哪兩個條件?”由于前面已經總結過了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因此,學生也能夠回答出 “半透膜”(內因)和“濃度差”(外因)這兩個條件。具有導向性強的問題對于學生特別是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說會更適合,學生上課能夠回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通過實踐探究,主要總結出兩點運用“問題導學法”時應該注意的問題。第一,設計的問題.定要具有目的性、導向性。“問題導學法”并不等于在課堂上通過一些簡單、隨意的提問來教學,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有針對性,并且應該具有相關的提問價值,與我們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是相符的。第二,因祠施教地采用“問題導學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不同學生群體在知識接受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即使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群體的反應也是不盡相同的,這就需要老師對所教班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考察,并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相關的教學問題。
參考文獻:
[1]喬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導學法[J].天津教育,2011(08).
[2]呂達.解讀生本教育的內涵[J].人民教育;200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