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霞 張小波
摘 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素質教育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實踐證明,設立并借助綜合實踐課程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對豐富小學教育形式及內涵具有重要作用。這一課程的形式與其他課程不同,為了進一步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效率,教師應不斷開發其課程資源,提高農村小學的教育水平,為小學生今后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诖?,本文深入分析了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策略,旨在為相關教學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資源;活動開發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4-0002-02
引 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時期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新課程改革中的亮點[1]。這一課程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但由于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相對不足,缺乏良好的輔助教學資源,一些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開發質量有待提高。因此,教師應積極探尋豐富這一課程資源的有效方法,從而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育目標。
一、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必要性
課程資源是指滿足特定教育理念所需要的多種條件,其中包含相關技術與功能,同時涵蓋了人生觀與價值觀等,具備一定的思想情感與人文資源,由人員配備與物質等條件組合成完整的實施系統,如時間地點與設備等,以確保課程的順利開展[2]。從某種角度上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呈現世界,這也是該課程的特點。教師只有充分開發該課程的資源,才能真正體現其具體內涵。小學生的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教師應抓住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加以正確引導,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點,使其依靠天性與本能去思考、學習、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解與認知,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情感與態度,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二、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幾點策略
農村教師在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時,應結合本地的實際特色,進行綜合分析,合理開發并利用課程資源,根據“因地制宜”原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3]。教師應全面認知本地特色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結合當地的人文風情,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家鄉文化、地域特色及人文資源等。
1.結合鄉村特色進行課程資源開發
當前,大多數農村小學在開展該課程時,以本地的資源為基礎,通過帶領學生回歸自然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4]。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農村城鎮化發展的進程,許多農村學生開始接觸互聯網等多種媒介,但對當地的歷史文化了解不深,難以理解其真正含義。因此,教師可組織學生親身體驗當地歷史文化的奧妙。
以“走進家鄉古鎮,感悟歷史文化”實踐活動為例,在此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江蘇省東臺市的安豐古鎮,對古鎮進行實地考察,使學生接觸古鎮的一磚一瓦,并為學生講解安豐古鎮的建鎮歷史,使其了解安豐古鎮乃明朝時期聞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場”鹽場之一。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對本地的歷史文化有了新的了解與認知,并產生文化自豪感。同時,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不僅豐富了課外知識,還加深了對社會與歷史文化的了解。
再如,在“綠色田園”實踐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當地的田園進行翻地、播種、除草等工作。一些學生很快掌握了相關基礎操作,學會了施肥與修剪等。這一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勞動品質,使其感知到勞動的辛苦,更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而使學生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和勤儉的優良品質。這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生活較為貼近,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所有學生都十分認真地參與其中,對于培養其綜合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借助本地環境提高學生的人文意識
現階段,農村的環境衛生問題正不斷得到改善,但一些地區的污染問題依舊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5]?;诖?,教師可以以身邊環境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的共鳴,為學生營造真實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進一步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效率。例如,教師以“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分析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原因。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收集相關資料,與學生一同制訂有效改善環境的相關措施。這一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同時也為拓展個性化的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重要幫助。又如,泥濘道路會對通行造成影響,教師可以以天坑為課堂資源來開展實踐活動,與學生探討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對農村地區的環境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再如,以“垃圾分類小能手”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這一活動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垃圾分類的認知,使其明確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教師可帶領學生制作垃圾分類警示標語,全面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行搜集資料,并自主解決相關問題,并帶領學生開展環保實踐活動,從而有效加深學生對周圍環境的了解,在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充分鍛煉了學生操作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3.積極開發并利用社會教育資源
農村地區的社會課程資源與城市地區相比有待提高,農村地區圖書館與博物館資源較少[6]。因此,教師應善于挖掘農村地區獨有的特色,如文物古跡、各種民風民俗等。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農村地區特色教育資源。例如,上文提到的“安豐古鎮”,教師可為學生尋找類似的資源,將其合理融入課程中,豐富課程資源。此外,教師可為學生講解當地的民風民俗與名人事件等,在實踐活動課程中,充分利用民風民俗與名人事件,深刻影響學生的三觀與心理情感。教師可為學生普及民俗習慣,使學生了解少數民族并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因此,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應注重挖掘資源,善于把握相關資源的優勢與教育價值,選擇多種多樣的教育手段,不斷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資源。
4.建設校園勞動基地,提高實踐活動的活力
農村學校可在校內為學生建設實踐活動基地,以增強校園活力。學??蔀槊總€班級劃分一塊土地,以“班級的開心農場”為主題,在空置角落為學生開辟“農場”,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認領一塊土地,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例如,教師可深入了解學生的意見,根據投票方式選出將要種植的蔬菜品種,并帶領全班學生根據蔬菜品種制訂種植計劃,幫助學生掌握蔬菜的種植方法與相關步驟,最后帶領學生親自種植蔬菜。教師可選擇幾名家長做志愿者,幫助學生開展種植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勞動體驗。在這一活動中,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能得到充分培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教師可積極開展類似的合作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操作能力,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作用。
此外,教師還可在班級內放置生物架,鼓勵學生動手種植盆栽與花卉,將其放置在生物架中,并選出小組長負責照顧這些植物。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讓家長幫助自己選擇各種盆景與花卉,逐漸認識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學生將植物帶到班級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上臺發言,介紹自己帶來的植物,如生長習性與管理技術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漸意識到呵護生命的重要性,在日常清洗生物架及打掃衛生的過程中,掌握了勞動技能。類似的實踐活動還有許多,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思考能力、應對能力、創新能力等。因此,教師應善于調整實踐活動內容,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結 語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順利開展這一課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意識,在多方面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但就目前的課程資源情況來看,農村學校依舊處于相對匱乏的狀態,這就要求農村教師深入分析農村的獨特資源,充分利用身邊環境,開發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并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以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張建中,鄭瑤.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狀況調查研究——以江西省南昌縣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40(06):86-91.
陳玉環.讓身邊的資源“散發迷人的香氣”——談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新校園:中旬刊,2018(07):36-37.
張梅.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25):63-64.
張繼濱.淺談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研究[J].求知導刊,2015(03):83.
于緒政.對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與對策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2):1.
陳美英.發揚地域特色,構建個性化課程——以廈門市海滄區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為例[J].新教師,2017(07):56-57.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鹽城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職業體驗方式的指導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8-L-09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俊霞(1982.10—),女,江蘇東臺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綜合實踐、小學語文。
張小波(1987.10—),女,江蘇東臺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綜合實踐、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