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綜合性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道德水平。文章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健康生活素養培養為例,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以致用創新教學策略,教師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感受課堂教學的快樂,顯示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特色與魅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教學情境;學習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7-0071-0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思想性、綜合性、人文性、實踐性,其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任。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尚存在不足之處,還需要教師不斷地改革與創新教學方式。
一、樹立立德樹人理念
道德與法治課是德育工作的基礎,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理念中,若是想要提高教師的勞動樂趣,不再將上課當作是枯燥的義務,就需要引導教師走上研究的道路,使其成為教育工作中的能手。教師應該逐漸提高專業化的水平,仔細分析德育中出現的問題。專業的視角來源于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應該隨時進行充電,通過閱讀、參與教育講座、研討會的模式提高業務能力,加強對當今教育形勢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在活動中接受新的教學理念與思維,以學習的態度應對班級中的各種問題。例如,我校一個班級,由于個別學生在上課時時常違反課堂紀律,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講述第三單元“師長情誼”時,重點講述了師生之間的交往方式,進而延伸出通過舉辦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培養學生的班級榮譽感。令人驚奇的是,平常班上調皮搗蛋的學生居然主動參加,并且獲得了優秀的名次。所以說,教師應該積極大膽地實踐新想法,在理論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教育工作,改變原有的教育模式,推動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同時,教師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正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其言談舉止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學科專業素養,學習先進的知識內容,與時俱進。此外,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素養,為學生做表率[1]。教師應該優化道德修養和思想品質,在言傳身教間展現自身的魅力,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教師應該擁有充足的德育理論知識與優秀的表達能力,根據學生的情況設置對應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伙伴,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教師應該加強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工作,增長見識;教師需要多參加科研活動,積極思考,提高班級建設的水平,為學生營造優質的德育教學環境。
二、適時創設教學情境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學習環境至關重要。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需要適時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采用有效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優質的教學環境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增強對課程內容的認同感。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情境教學模式。例如,通過有積極寓意的情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是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的相關片段,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出社會現象,在課堂中引入社會熱點,充分調動學生談論的積極性。此外,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過主動學習而獲得知識,記憶會更加深刻。教師需要結合社會上的熱點問題以及生活中的小事,將其作為課堂創造的素材。例如,對于“該不該扶老人”的社會熱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從扶和不扶這兩個角度出發進行演繹,對事件進行真實的呈現。生動有趣的肢體語言可以馬上抓住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教師要求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思考各類問題與現象出現的原因,討論可能引發的社會影響以及探討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情境進行分析,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道德觀念與道德意識,深刻意識到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從而規范自身的言行,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這樣,遇到突發情況時可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真實的情境教學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在教學情境中獲得某種啟發,于潛移默化中提高核心素養。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更能把握課程的重點,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確前進的方向,努力改正自身的缺點,做更好的自己。
三、科學設定學習目標
科學的學習目標可以讓教學方向變得明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每個目標都有自身的價值,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時,教師需要制訂總體的教學方向,根據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不斷地實現小目標,從而逐漸實現整體目標。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角度,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做人當自尊”時,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綜合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與了解自尊的定義,掌握樹立自尊的方法與途徑,培養具有自尊的生活態度,使其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難題。
在學習“綠色上網”時,學生需要深入分析文章內容,梳理與總結其中涵蓋的知識點,對網絡語言和網絡交往形成正確的看法,充分了解網絡的兩面性等特點。同時,學生要制訂正確的學習目標,其中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與價值觀目標等。學生需要正確使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通過先進的網絡傳播方式,學會正確地辯證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網絡交往中,學生要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這樣才可以抵制網絡上的不良誘惑。在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學生需要遵守網絡規則,理性看待網絡中的內容,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養成基本的評價能力。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可以根據身邊發生的小事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從而掌握真正的技能[2]。
四、返璞歸真回歸課堂
根據新課程改革內容指示,新型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成為教學課堂上的主體。而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在課堂上不能再單一地采取教材分析講解法授課。教師也不能將自己作為課堂上的絕對掌控者,而應遵照新課改指示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并為學生創造出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進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發揮引導作用,避免學生自主學習時走彎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體會法律與社會道德的作用,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例如,在教學“特殊保護的四道防線”時,教師可以以小明同學一天的經歷為線索。早上當鬧鐘響起,母親準備好了營養豐富的早餐,展現出家庭保護。之后,小明在學校看到了校園應急演練的疏散通知,路過操場時又發現檢修人員正在檢修設施,展現出學校保護。小明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社區的工作人員正在出黑板報,主題內容是建設和諧社區,展現出政府與社會的保護,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只有讓學生回歸生活的本真,才能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地培養其核心素養。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積極融入社會生活中,擴大學習的范圍,升華情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使其養成動手探究的意識,提高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在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
五、探究創新教學模式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教師應該以具體的教材內容為藍本,設計有趣的教學環節,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模式,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轉換他們的思維,使其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例如,在授課中融入微課的模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提高學生的感知力。微課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教學理念。一般情況下,它是以視頻為載體,同時集合圖片、聲音、文字等內容進行教學。這種模式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微課的時長在5分鐘左右,靈動有趣的動畫可以迅速抓住學生的眼球,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走進法治天地”這一單元時,教師從“法律在我們身邊”和“法律伴我們成長”這兩個部分入手,制作相關的課程內容并上傳到網絡中。學生使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進行觀看學習,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優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主題自由地選擇教學素材,對課程的內容進行優化與創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六、實施情感教育方法
情感教育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兩者構建交流溝通的橋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情感教育,充分發揮德育學科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教育能夠活躍氣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在輕松、自由、快樂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教師通過語言表達,抒發內心情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教師在準備課程內容時,充分借鑒情感教育的優點,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篩選符合課程主題的情感素材,然后制訂科學的課程規劃,明確好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思想精神,切實加強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融合度。同時,教師在選取情感素材時,要提升德育知識的儲備量,確保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度的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選取的情感材料應該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情感表達的欲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在學習“遵守公共規則”這一單元時,教師向學生列舉某些因不遵守秩序與規則所引發的安全事故,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對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出遵守規則的重要意義:應該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更好地規范自身的行為舉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結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健康生活素養培養中,教師需要樹立德育理念。同時,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章柳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EB/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6):98.
[2]王成美.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幸福生活指南,2019(13):1.
作者簡介:梁志超(1965— ),女,吉林長春人,中學高級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