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老大難”問題。筆者通過學習研究并實踐,發現“支架式”寫作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根據學情及本次寫作課的學習要素,在教學中借助情境并提供給學生寫作任務單,讓學生填完表格后,再整合成文章。通過前后比對,筆者發現,學生的文章主題更明確、敘述更詳細、描寫更細膩。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任務單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6-0077-02
引 言
以往的語文作文教學,存在教學目標模糊,甚至沒有目標的問題;教學過程大同小異,基本都是先寫,且寫前沒有任何輔導,寫后只需將本次寫作中出現的問題羅列呈現,最后讀一讀優秀的文章就算完成一次習作教學的情況。而學生面對“隨意”給出的作文題目,不是絞盡腦汁地編出一些符合要求的事件,就是借助網絡,于是千篇一律的作文內容再次出現。教師的評語,優秀作文的展示,都如過眼云煙般,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痕跡,且學生的寫作水平始終得不到提高。最終,寫作成為師生的“老大難”問題。
一、作文“老大難”問題的根本原因
張志公先生:“我想,這也許跟對待作文這件事有些不大對頭的看法有關系。不大對頭的看法必然會導致教學中不太合適的做法。看法不大對頭,教學的做法不大合適,訓練的效果自然就不會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難。”由此可知,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質量,教師還需從革新作文課堂教學開始。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應“向學生提供線索或指導”。如果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能給學生一個寫作的“支架”,讓學生可以按步驟去思考、描寫完成整篇文章。這樣,學生的寫作就有了方向,不會再覺得沒東西可寫。
二、“支架式”作文教學實踐策略
“支架式”作文教學就是一種利用樣例、提示、建議、向導、圖表、解釋等方法,有針對性地分步解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事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要掌握學情,并確定學習元素,即教師在特定的情境下,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為學生確立寫作的方向,幫助他們獨立完成寫作。
1.情境與任務明確是前提
教師首先要為學生設置恰當的情境與任務。曹勇軍老師在《美國寫作教學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在美國寫作教學中,寫作目的和讀者意識是確保寫作真實性的兩個關鍵點”。例如,美國語文教材中的一個寫作練習設計就明確了寫作的情境與任務。在課文《戰爭插曲》后面,編者設計了“戰地報告”的寫作任務:想象中尉的上級是一位上校,他想知道為什么他的很多士兵都死于輕傷。作為中尉寫一份給上校的報告,報告你在軍隊醫院住院期間接受的治療和你觀察到的問題。
這是國外寫作教材中一個較為典型的練習,它緊緊圍繞語境的四要素進行設計:作者(誰在寫),讀者(寫給誰看),文章體式(寫成什么樣子),目的、任務(為什么寫?寫什么)。
教師通過創設語境,以交流運用為手段對學生進行寫作技能訓練,使寫作訓練和真實寫作接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既可以利用“真實”情境,又可以設定“擬真”情境。但不管是哪一種教學,都不能超過學生的學習生活圈子;否則,學生就會覺得難以駕馭。
2.學情掌握是保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反復提到要“以學生為本”。如果作文教學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那么作文教學再改革也是徒勞無獲的。通過了解學情,教師就可以確定這次寫作該教給學生什么,即“學習元素”。學習元素就是這一次寫作需要學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保證每一次的寫作都有目標,都有新的知識點[1]。
3.“支架”構建是關鍵
(1)創設真實情境,有感而發
李白堅教授說:“心動,才可寫作;心不動,則無法寫作。”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設真實情境,給學生“心動”的機會。
【案例1】
筆者創設了“朗讀者”這一讀書活動,在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寫作。
①任務與情境:作為聽眾,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300字左右;作為“朗讀者”,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發生了什么變化?寫300字左右的片段。
要求聽眾,運用人物描寫手法體現人物特征;建議運用修辭手法。作為朗讀者,應記錄自己的心情變化;描寫同學反應,運用修辭手法。
②學情分析:人物描寫不到位。
③學習元素:學習人物描寫的手法;真實表達情感。
④聽眾“支架”: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朗讀到一半,你有什么感受?其他同學的表情如何?朗讀結束后你的感受如何?活動結束,你最想說什么?
⑤朗讀者“支架”:你為什么會選這個內容?朗讀前你的心情怎樣?在朗讀過程中,你的心里發生了什么變化? 朗讀結束后,心情如何?大家的評價如何?你又是怎么想的?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并不是沒內容可寫,而是不知道怎么寫出來,但“支架”式的6個問題就如面對面地交流,引導學生寫出重點。這6個問題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使學生在不能獨立完成寫作任務時獲得成功,幫助學生超越先前的能力水平。為便于學生操作,筆者把這幾個問題整理成表格(見表1)。
(2)利用真實情境,構“支架”
學完《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后,學生整理出描寫景物的方法。
【案例2】
①任務與情境:同學們最熟悉的地方莫過于校園了。你所在的校園有什么風景?請圍繞“校園一景”寫一個片段,300字以內。要求選取校園局部;多角度描寫,建議運用修辭手法。
②學情分析:寫景描寫過于籠統;無法多角度觀察;中心不明確。
③學習元素: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描寫要有選擇性。
④構建“支架”任務單(見表2)。
通過填寫“支架”,學生發現了一些描寫的“死角”,并開始有內容可寫了。
學生作品:
起初無風,他傲然抬頭如同邊疆戰士一般的筆挺身形,帶給我內心無法言喻的震撼。這時吹來一陣寒風,幾片葉子似蝶振翅,于空中跳起了華爾茲。風吹動了枝條,吹響了樹葉,卻無法撼動他堅實的脊背!伴隨著微風陣陣,略帶水汽的草木清香也讓人陶醉。
……
(3)利用擬真情境,身臨其境
在教學完《列夫托爾斯泰》后,筆者帶領學生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通過小練筆鞏固人物描寫的方法。
【案例3】
①任務與情境:假設我們班來了一位新的任課教師,而她想快點認識我們每一位同學,請大家互相介紹班里的同學給她認識,寫出同學的特點。字數300字左右。要求能抓住人物特征,刻畫人物特點;注意介紹格式。
②學情分析:不能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進行描寫;介紹語不會運用。
③學習元素:外貌描寫時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注意介紹時的用語。
④構建“支架”:你要向新教師推薦班里的哪位同學?正式介紹前應說些什么?你覺得向他人介紹同學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言上應書面化還是口語化?你為什么要向教師介紹這位同學?性格又有什么特別之處?可以運用什么修辭?介紹結束后,應該說些什么?構建“支架”任務單(見表3)。
這次練筆,不僅僅是人物描寫,更重要的是學習介紹式文體的寫法。介紹式文體是一種比較常見且生活化的應用性文體。通過“支架式”教學,筆者強調了文體語言的特點。
結 ? ?語
筆者一開始覺得填寫這樣的任務單,條條框框過于瑣碎,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散。但事實上并不是,任務單反而提供給學生觀察描寫的方向,讓學生不至于沒內容可寫。這對學生日后的獨立寫作學習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引導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或構建“支架”來支持自己的寫作。
[參考文獻]
董菊初.張志公語文教育思想概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倪春春(1983.12—),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區優秀指導教師,榮獲大江東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市論文評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