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明
[摘 ? 要]在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支架式教學模式則與這一要求相吻合。以《物質的變化》一課的教學為例,介紹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基本環節以及具體應用。在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各環節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模式;初中化學;物質的變化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6-0072-02
支架式教學模式中的“支架”一詞來源于建筑行業術語“腳手架”,在教學中指的是教師為使學生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跨越最近發展區達到潛在的發展水平所提供的支持。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可以得到解決,而有的問題則需要憑借外界的幫助才能得到解決。當學生嘗試處理超出其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教師需要給予支持與引導,即為學生搭建一套有關學習的“支架”,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難題,渡過最近發展區。長此以往,當“支架”逐漸被撤掉時,學生仍然能夠在以往的學習框架中繼續上升,最終只憑借自己就可以解決問題。因此,在開展支架式教學之前,教師要知道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及其目標水平。
一、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世界絕對正確的表征,而是對現實世界大多數現象的相對較可靠的解釋,并且一直在不斷發展中。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景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他們還是會基于以往的經驗,依靠自身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或提出假設??梢?,所謂的有效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對知識的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學習者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對外界信息做篩選和處理加工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管理員、指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建構主義理論強調運用情境、協作、會話等環境要素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自主建構。總而言之,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本質就是從學生內部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豐富知識體系,并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最終實現個人的成長。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
一般支架式教學模式由如下五個環節組成:搭建支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這些環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1.搭建支架
在學生學習新課程前,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課程內容來搭建“支架”。“支架”的建立不是隨意的,需要明確探究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生掌握這種知識的最好途徑,還需要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置“支架”。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物質的變化》這節課之前,先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千姿百態的物質,它們之間也在不斷地進行著相互作用和變化。那么你們可以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質的變化嗎?”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然后積極地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接著,借助多媒體播放課件,展示煙花綻放、鋼鐵生銹、蠟燭燃燒、食物變質等常見的生活現象來讓學生初步了解“變化”的觀念。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再通過播放課件,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變化,初步認識物質是會發生變化的。
2.進入情境
在搭建完前期支架后,教師需引導學生進入概念框架中某個節點的具體情境中。通過第一環節,學生已經回憶起了前面的知識,所以在進行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要注意與學生原有知識的銜接,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框架形成閉合式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后,可以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好奇心與興趣主動進行探究學習。對此,教師可以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為基礎,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生活實踐進行充分的整合。例如,在講授《物質的變化》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先準備兩張一樣大小的紙張和一盒火柴,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演示。首先教師將其中一張紙用手撕成幾片,然后將另一張同樣大小的紙張用火柴點燃,隨后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請描述一下紙張撕碎和紙張燃燒前后的形態。(2)紙張撕碎后有沒有產生新的物質?(3)紙張燃燒后有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學生通過對教師演示實驗的觀察,自然而然對教師所提的問題產生興趣。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與思考,學生初步了解到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變化,從而為之后的物理變化以及化學變化概念的學習做了鋪墊,并且通過教師真實的課堂演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實驗的欲望。
3.獨立探索
在搭建“腳手架”之后,應該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程的學習目標,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目標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這樣,學生也更易于融入課堂教學的整體氛圍中,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透徹。例如,《物質的變化》這節課中講解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之后,給學生提供簡單的實驗器具,如紙張、火柴、酒精燈、蠟燭、玻璃片等,讓學生在了解知識概念的基礎上利用教師所提供的實驗器具來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從而在實驗中進一步驗證課上所學的知識內容。教師將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然后統一解決,這樣既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協作學習
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探究活動,是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該環節中,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讓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知識形成系統建構。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識,從而促進對知識的建構。協作學習能夠集思廣益,將學生的各種想法匯總起來,最終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這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促使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例如,《物質的變化》這節課中探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為3到4人的小組,然后提出問題:(1)物理變化的過程中存在化學變化嗎?(2)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物理變化?提供給各個小組一些實驗器材,包括蠟燭、酒精燈、火柴等。各個小組先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然后設計實驗來探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系。實驗參考方案:先直接用酒精燈的火焰加熱一根蠟燭(不點燃),讓蠟燭油滴落下來,然后把另一根蠟燭點燃,讓其發光發熱。各個小組通過協作得到了“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必定同時發生物理變化,但物理變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學變化”這一結論。
5.效果評價
效果評價是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課程中的應用效果的具體體現。評價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習小組對個人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貢獻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與運用情況等。效果評價的原則應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優勢要毫不吝嗇地進行表揚;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加以引導和鼓勵。面對學生的不足之處,不要過分指責,而是委婉指出,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進而培養其解決問題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評價的過程中,要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既要評價學習的結果,也要評價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習成績,又要關注個人情感。通過效果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哪里做得比較好,哪里還尚有欠缺。這樣,既能使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為了使支架式教學更加合理化,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確保支架式教學的高效運轉。
(責任編輯 羅 ?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