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有效地促進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構建“四聯動六分支”辦學運行機制、“六共建六共享”資源整合機制、“四維度六環節”成效評價體系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作者簡介]伍俊暉(1983-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湖南? 長沙? 4102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服務湖南裝備‘走出去產教協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國際產能合作視角下湖南裝備制造業政產學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XJK19CZY023)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8-0051-05
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2020年初步建成300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多元辦學格局”。“合作共贏、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實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筑牢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的重要實踐平臺,是中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命運共同體語境下,研究如何優化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構建“政行企校”協同育人的多元辦學模式,對更好地推進“政行企校”命運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與命運共同體的內在契合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重要演講中強調,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構建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偉大構想,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類美好生活需求的共同愿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是職教集團化辦學的突出特征,包含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多個主體,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線,以特色專業群建設為紐帶,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同呼吸、共命運”是人類社會的真實寫照,是構建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所在,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必然選擇。
1.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內涵契合命運共同體理念。職業教育集團是職業教育實現集團化辦學的媒介,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下過定義。縱觀各學者觀點,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以職業教育集團為組織基礎,加強學校與學校、學校與企業行業之間的聯系,推進校企合作、校際合作、區域合作和城鄉合作,整合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促進職業教育向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方向發展的辦學模式。職業教育集團良好的發展有賴于各成員之間共謀發展的一體化辦學格局。職業教育集團一體化辦學格局倡導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以促進產教融合發展和協同創新為合作辦學的內涵,與“合作共贏、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理念相互契合。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啟了思考職業教育集團辦學發展的新范式,有助于實現職業教育集團內涵發展。
2.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目標遵循命運共同體內涵。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共贏多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進步。近年來,職業教育集團數量逐年遞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涵是持久和平、合作共贏、共建共享、交流互鑒、持續發展。共同體思想的主旨是個體與共同體的相互生成、相互闡釋。國內許多學者多維度對“命運共同體”進行解讀,認為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發展,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在新時代的表征。職業教育集團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主張多元化辦學模式,共建共享職教資源,校企緊密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政行企校”聯合共贏,旨在提升各成員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共同發展,遵循了命運共同體內涵。
3.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模式彰顯命運共同體構想。命運共同體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了新思想。“合作共贏、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格局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意。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命運共同體在教育領域的意識體現,其多元主體辦學模式彰顯命運共同體建設思想。政府主導模式旨在解決或緩解當地相關教育和社會問題;院校主導模式旨在提高招生、培養、就業等方面的辦學水平;企業或行業主導模式旨在培養企業或行業所需要的相關職業人才和技術人才。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多元化主體辦學模式能更好地將教育與行業、企業結合起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通過多元主體辦學,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綜合實力。政府、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是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實現共生發展、協同育人、資源共享共建、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指南和戰略方針。
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存在的問題
深化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的合作交流,實現多方主體合作共贏、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共同體,是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命題。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還存在一些問題,與設想的命運與共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
1.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治理結構單一,參與主體合力不足。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初心是將“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組織”等融為一體,共同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前,職業教育集團辦學類型多樣,以高職院校為主導型的職業教育集團,其建設水平往往受牽頭學校自身實力的影響較大,缺少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聯系與協調;以政府為主導型的職業教育集團,賦予企業、行業參與辦學的權限范圍較小,鼓勵政策和支持措施針對性不強;以企業行業為主導型的職業教育集團,各方參與合作的動機、基礎等較為薄弱,主體之間利益捆綁關系不穩定,無法形成統一的目標體系與行動策略。可見,以院校主導型與政府主導型為主的最廣泛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大多不能完全實現合力效應。“政行企校”等各參與主體間責、權、利不明,參與度“冷熱不均”,各方能動性、協調性和積極性有待提升。如何通過政府的統籌管理、職教集團成員的內部協調,實現“政行企校”共同體的合作共贏,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2.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資源整合松散,參與主體凝聚不夠。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宗旨是充分發揮資源互補效應,實現資源共建、利益共享。湖南省作為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省份、全國裝備制造重要基地、職業教育重要省份,職業教育發展取得很好成績,其產教融合發展特征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情況。截至2019年年底,湖南省有職業教育集團57家,其中14家為全國職業教育集團,涵蓋了723家職業院校、1151家企業。筆者對湖南省57家職教集團的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的參與情況、集團成員校企共建實訓設備使用情況進行了調研,發現:一是教師赴企業實踐經常參與的只有50.05%,有4.11%沒有參與。究其原因,學校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機制還不完善,教師教學任務重,往返學校和企業的時間和空間上存在障礙。二是經常使用校企共建實訓設備的集團成員只有48.5%,有3.25%沒有使用。究其原因,可駕馭設備的高素養、高技術層次的教師欠缺,校企人員交流有限。綜合分析,大多數職教集團內部缺少統一平臺管理,集團成員的時間和空間上障礙重重,協調與配合不夠,資源整合和利用較松散,導致職教集團成員間不能充分實現實時有效共建共享。如何將職業教育集團成員擁有的不同資源和優勢納入統一整體、整合互補,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實現“政行企校”共同體的共建共享,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3.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評價機制不暢,參與主體發展有限。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使命是促進“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協會”共同發展,高質量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服務經濟發展。調研的湖南57家職教集團,78.95%的集團成員對集團的評價機制表示滿意,7.02%表示不滿意,原因是集團評價機制指標覆蓋不全、反饋結果欠科學。一方面,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指標內容覆蓋不全面、不客觀,主要指標來源于政府和學校,與相關企業行業的聯系不緊密。另一方面,評價主體單一,以學校評價為主,缺少政府、企業、行業對集團化辦學的評價,難以全面科學地反映集團化辦學質量。可見,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高質量運行服務評價機制不完善。如何完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體制機制,科學全面地評價集團化辦學質量,實現“政行企校”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需要解決的焦點問題。
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創新策略與實踐
針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筆者通過自身所在的湖南首批省級示范性職教集團建設,開展了為期3年的研究,形成了“四聯動六分支”辦學運行機制、“六共建六共享”資源整合機制、“四維度六環節”成效評價體系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
1.構建“政行企校”合作共贏命運共同體,創新多元主體辦學格局。多元主體辦學格局的形成,亟須“政行企校”形成命運共同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教集團“四聯動六分支”的“政行企校”多元運行機制(見下頁圖1)可為集團化辦學保駕護航,促進集團化辦學良好運行,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提供示范引領作用。
第一,完善管理機構,形成多元主體。“四聯動六分支”辦學運行機制在管理上采取“政行企校”聯動運行機構,實行理事會管理制度。通過與園區聯結、與行業聯合、與企業聯合,各方主體參與進來,行業協會會長擔任理事長,發揮行業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院校、企業領導擔任執行副理事長,發揮校企人才培養主體作用;國家級園區領導擔任副理事長,發揮園區載體作用;秘書處人員由校企共同委派,推動集團多元主體辦學。
第二,強化分支機構,形成多方融合。“四聯動六分支”辦學運行機制在決策、執行和分支機構設置上堅持“政行企校”多方融合,在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上協同發力。打造校企螺旋式分支機構,學校牽頭專業委員會、師資委員會、課程建設委員會,企業牽頭科研委員會、培訓委員會、對外交流合作委員會,以集團所屬行業為引領下設委員會,精準對接集團優勢產業需求,對接行業打造結構化教師團隊和匠師團隊,開發模塊化培訓包,提高育訓效率。
第三,服務產業升級,形成共贏合力。“四聯動六分支”辦學運行機制在人才支撐、產品推廣、技術研發等方面精準發力,有效支撐所屬行業成為區域支柱產業,形成產業鏈和教育鏈的有機融合。依托集團成員院校,以集團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搭建工學結合的從初級到高級的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平臺,形成多方育才機制;依托集團成員企業,以區域產業需求為指向,打造科研項目,形成產學研服務機制;依托集團“政行企校”協同,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目標,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育人基地建設,形成多方“走出去”協同機制。
2.構建“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命運共同體,創新多方資源整合機制。以學校、企業為主體,以園區為載體,以行業協會為紐帶,創建“六共建六共享”資源整合機制,共同開發專業教學、技能抽測、實訓基地配置等標準。
第一,任務共擔共建資源。一是共育技術技能人才。搭建技術技能合作平臺,開展技術技能交流活動,制定相關技術技能標準,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共培新型“雙師”隊伍。建立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結對聯系、相互交流機制,開展師資培訓基地與教師企業實踐基地“雙基地”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三是共創行業特色專業。建立專業建設校企合作平臺,制定行業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專業能力評價標準,培育行業特色優勢專業(方向)。四是共享信息課程資源。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建立集團網站和教學資源庫。五是共建先進實訓基地。建設若干個具有區域共享性且有輻射作用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以實現集團成員學校教師與集團成員企業職工綜合技能的全面提升。六是共推對外交流合作。加強與裝備制造業“走出去”企業合作,建立國際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平臺,開展境外合作辦學。
第二,資源共享多方凝聚。通過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打造新型“雙師”隊伍,深層次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享人才、師資、特色專業、信息課程、實訓基地、對外交流合作等資源,分擔辦學成本,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綜合效能,服務區域行業,助推國家戰略實施,培養出滿足集團成員企業、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實現“政行企校”多方共贏。六大任務共擔共建,多方主體凝聚,實現資源共享,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效和人才培養質量。
3.構建“政行企校”持續發展命運共同體,創新多個維度的評價體系。職教集團化辦學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設計、有效運行、多方評價、持續反饋機制。職教集團“四維度六環節”成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見圖2),可推動集團高效運行、可持續發展。
第一,多維度構建評價機制。職業教育集團可從工作機制、工作部署、工作開展、工作報告四個維度構建評價機制,四個維度下設11項指標,通過評價機制推動集團工作高效運行。(1)建立工作機制,權重為20分,主要評價專委會工作機構或機制建設情況,有3項指標:專委會設有1名主任委員,2~3名副主任委員;設立專委會辦公室并任命辦公室主任及副主任各一名;加強對專委會各委員的管理,對成員代表實行個人年度考核,健全選拔任命與淘汰退出機制。(2)開展工作部署,權重為20分,主要評價職教集團以及專委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工作部署安排,有2項指標:安排部署實施集團規劃、年度計劃和專委會規劃、年度計劃;制定專委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3)落實工作開展,權重為40分,主要評價專委會工作開展及對集團工作的執行情況,有4項指標:執行章程;執行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決議;積極組織參加或開展理事會安排的各項會議與活動;執行經過批準的規劃、計劃。(4)做好工作報告,權重為20分,主要評價專委會日常工作報告及年度報告情況,有2項指標:負責向常務理事會和理事會報告;積極撰寫年度報告。
第二,有效運行評價結果。建立“部署—推進—落實—評價—反饋—改進”閉環工作運行流程,從三個方面運用評價結果。每年年初根據上一年度運行情況,對各專委會工作進行排名,形成專題報告上報省教育行政部門,抄送各成員單位。綜合評價總排名第一的專委會評為集團先進專委會。對綜合評價在60分以下的專委會,督促整改;連續兩年評價在60分以下或墊底(90分以上除外)的專委會,建議變更該牽頭專委會單位,報集團理事會審批,并報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總之,形成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評價體系,為職教集團可持續發展制定政策,提供準確、科學的參考信息,以期幫助和引導職業教育集團根據評價結果調整辦學模式。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要實現深度產教融合、高質量協同育人、資源共建共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需秉承“合作共贏、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創新辦學運行機制、資源整合機制、成效評價體系,推動“政行企校”命運與共。
[參考文獻]
[1]張黎明.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探索與實踐[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東梅,劉玉強.新形勢下職教集團化辦學功能的全新定位[J].教育與職業,2020(5):40-45.
[3]奚進.職教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演進、突出問題與改革近路[J].教育與職業,2019(18):17-23.
[4]孫洪鳳.示范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實踐之囿與破解之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9(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