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蓮 魏名萱
摘要:“課程思政”這一新型綜合教育理念,對于確保高校育人工作穩步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新發展等均具有重要意義與突出作用。但在深入推進、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與發展的實際過程中,仍存在專業課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有待提升、各教學院系及各門課程教師間缺乏深度合作等現實問題,因此只有進一步提高專業課教師的自身素養,加強高校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的理性認知,推動高校充分利用育人資源進行課程開發,搭建學科間的教學合作交流平臺,才能真正促進“課程思政”的全面建設和健康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育理念
自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理論界普遍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情況、進展和成效的關注力愈加強烈,從傳統“思政課程”向如今“課程思政”理念的逐漸轉變,已然成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遵循思路和發展趨勢。為此,高校必須充分挖掘各種資源,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全面改革,正確認識和系統把握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關鍵問題,以著力培養出新時代所急切需要的品學兼優、才高行潔的“全能型”人才。
一、“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支持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順利進行
“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切實做好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品德培養工作和人格塑造工作是高校建立良好口碑、獲得長遠發展的重要任務和關鍵環節。“課程思政”雖然指向的是課程體系建設,但其終極目標卻涉及到“何以為人”“人何以為”的層面,因此高校既要注重顯在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同時也要突出價值取向的塑造和培養,從而使大學生的道德秉性得到進一步的修煉,以更加契合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目標的扎實推進與順利實現。
(二)有利于推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新發展
新階段,“孤島式”的思政教育理念已很難適應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需要與“立德樹人”的現實目標。可以說,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隱形思政教育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育人資源,尤其是那些寄托于實踐活動中的鮮活教育資源則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感性。各專業課程教師只有通過互鑒互學、憑借自身經驗最大限度地挖掘并運用每門課程中所蘊含的豐富隱性思政教育資源,才能有效地促進教育共同體間的密切配合及順利運行,從而真正達成“共效應”。
(三)有利于保證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
我國高等教育要始終堅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保持一致、齊頭并進,堅決保證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不動搖。各大高校已將“課程思政”作為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公認教育理念和重點實踐領域,這充分彰顯出高校堅持秉承社會主義大學的育人導向,積極凸顯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特色,力圖通過對課程體系的優化以順利實現社會主義大學的培養目標。
二、“課程思政”的推行進展
(一)教育部為引領“課程思政”建設做出的相關指導
教育部曾多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并下發一系列相關綱領及文件。如2017年12月6日,張東剛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談到,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任務是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深入挖掘各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資源,從而達成品德教育、人格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可以說,教育部的所有相關指示均為各高校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思路遵循和理論指導,并引領各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正確方向。
(二)全國各高校關于“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自2014年起,上海各高校就開始紛紛展開各種探索性的教育活動,以真正落實“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例如,復旦大學選擇某些有條件、有特色的優勢學科,加強院系統籌,開設“課程思政”的示范課程;在師資團隊建設上,上海交通大學采用由1個多元組合的教學團隊輪流走進思政課堂授課的教學模式,并著力早日建設成一支信仰堅定、功底扎實、綜合素質過硬的由專職、兼職和特聘教師組成的“三元結構”師資隊伍;上海外國語大學于2017年還特別設立了“課程思政專項”的校級課程建設項目,專門建立以“課程思政”建設為著力點、以品牌實踐活動為依托、以名師教學團隊為核心力量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等。
除此之外,海南大學聚焦“課程思政”“第二課堂”及“網絡課堂”等“關鍵領域”,著力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廣度”;石河子大學將“兵團精神”引入課堂,邀請多位“兵團精神”傳承人走進“道路與人生”思政課堂,引領學生深入體會其扎根新疆、建設新疆、奉獻新疆的經歷和故事,以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和參與度。這些都是高校為貫徹落實“課程思政”新理念所進行的創新實踐和有益探索。
(三)“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不可否認,每一門專業課程中都一定蘊含著某些值得深度挖掘的育人元素或資源。例如,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師通過深入剖析“莆田系醫院為在競價排名中位列前列而故意購買虛假百度關鍵詞,此惡劣行為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這一案例,逐步引導學生堅定樹立“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網絡營銷價值觀,爭取成為講誠信、有情懷的浙商營銷人;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師引入“中美貿易戰”作為課堂案例,為學生們清晰、系統地剖析當前的國際貿易關系、形勢和環境,教會學生如何全面認識中國發展、如何辯證看待世界大局,從而使學生們在學習有關“目標市場環境調研及貿易風險預估”這一課程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冷靜面對風險、從容處理風險、科學管控風險、事后預防風險的能力,自覺養成勇于承擔責任的處事態度和積極穩健的政治態度;而對于“外貿業務流程實訓”這門課程,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相關專業教師則充分利用仿真在線國際貿易活動軟件,一方面,教師在實訓室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操作示范,幫助學生于假定的貿易環境中獲得國內外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易和運作的切身體驗和真實感受,從而獲得對國際貿易相關工作更加系統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訂單處理過程中暴露的實際問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更強的分析和指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養成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職業操守和修為,從而培養學生成為新一代具有較強創造力、競爭力、發展潛力和團隊協作力的外貿從業人才。
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時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主體對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理念的責任意識有待加強
“課程思政”實際的運作效果是否顯著,與相關主體是否真正愿意在課堂中落實“課程思政”這一理念息息相關。一方面,高校的相關管理者更加傾向于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劃歸于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院系和部門,其他專業院系依然承擔各自的專業課教學任務,這一模式極易導致高校管理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路徑的依賴、甚至推脫;另一方面,部分專業課教師僅僅將對大學生群體傳授專業知識、講解實操技能、布置課后練習、考核學習成果等認定為務必做好的本職工作,而對于思政教育則是將其視為“超綱內容”不予暇及。
(二)專業課課堂教學中欠缺對思政資源的創造性運用和自主性挖掘
目前,高校教師在推進思政教育時仍大多采用“述而不作”“照本宣科”的課堂教學形式,而實際上,只有使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習進展、生活日常、品格養成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密切相連,才易引起他們在內心和情感上的共鳴。高校教師若不能敏銳地由課程內容捕捉到其專業領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適切入點、沒有充分契合“全面育人、整體育人、綜合育人”的價值本源和引申意義,就難以規避思政理論學習、實踐鍛煉與專業知識傳授“方圓難周”的情況發生。
(三)專業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亟待進一步提升
就目前來看,部分專業課教師由于存在理論儲備不足的天然劣勢,在教學實踐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兼顧往往難以做到得心應手和操縱自如。另一方面,專業知識優先的教學環境進一步限制了專業課教師嘗試提升思政教育技巧的時間、空間和主動意識,他們依然將教學重點局限于專業技術領域,久而久之就無形地淡化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專業知識學習的獨特價值,埋沒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技術訓練相輔相成的重要意義,偏離了教育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建設的初心。
(四)高校內各教學院系及各門課程教師間缺乏協同合作
“課程思政”旨在追求在各門課程都種好“責任田”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效應,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在學校管理層面,一些高校雖設立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小組,但卻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的考核要求、主動的分析精神和強大的探索動力。從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視角考慮,因二者間協作的實踐經驗不足,多數情況下僅是通過座談會的形式展開交流,所以還存在著協同育人方法有待改進等現實難題。
四、扎實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幾大解決思路
(一)完善理念引導制度,強化高校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的深刻認知
對于高校的引導者和管理者而言,要盡快地建立健全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嵌入日常管理的理念引導制度。對此,高校黨委既需要建立一套針對性強、力度大、效率高的學習政策及制度以端正管理主體對“課程思政”的理念認知和實施認同,同時又要通過進一步強化聽課制度和落實督導制度等管理辦法,真正將理論意義上的意見和建議等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指導和實踐中去。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要端正其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引導其走出思想誤區。對此,要幫助專業課教師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促使其自覺以“樂教”的態度開展“課程思政”,除了理論傳播和政策宣傳外,尤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常態化培訓和伙伴式學習來幫助專業課教師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形成同學科、同教研室內的常態化研討制度,幫助專業課教師在各院系內部經過自由交流和熱烈研討逐漸找準自身定位、提升理論自信。
(二)高校充分利用育人資源進行課程開發,大力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各門專業課的課程元素,如美學藝術、辨證思維等內容都可作為專業課講授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其次,要大力發揮各科任課教師的主體力量,所有課程教師都要按照全面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教學安排,避免智育與德育、體育相脫節的現象;最后,要豐富“課程思政”的課程設計,著力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這就要求教師時刻以學生的求知需求和實際情況為基礎和準繩,結合學科的獨特優勢對人才培養計劃加以系統設計和靈活調整,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價值引領中的核心效用得以充分擴散和發揮。
(三)專業課教師要切實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鼓勵專業學習服務社會
一方面,專業課教師要加強自身修煉,注重個人知識、素養與能力水平的提升,儲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知識,培養自身豐厚的人文底蘊、優良的科學精神和過硬的政治素質。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要求專業課教師時刻秉持全局意識,牢記“育人”本質,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及技巧,深入挖掘各學科和專業知識技能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結合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特點,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責任心、敬畏心和服務意識等,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
(四)構建不同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平臺,提升“課程思政”教學隊伍水平
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可以開展示范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導,通過這種伙伴式合作逐漸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進而實現其教學方法體系的完善和教學能力結構的優化。而立足教師的專業發展,建立起二者間的互動合作模式,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科學文化知識體系和知識邏輯。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也要注重在與任課教師的交流反饋后要有針對性地、潛移默化地開展德育工作,從而實現“課程思政”實效的進一步鞏固和深化。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雖已取得了較大突破和顯著成效,但在實際推進中還是容易受到諸多阻滯因素的不利影響。因此,高校只有充分發揮理念引導制度與交流合作制度的良好協同作用,并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責任、改進方法、形成體系,才能更好地發揮“課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確保“課程思政”在規范實施中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2]朱夢潔.“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3]奚迪.高校課程思政平臺建設的意義及對策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12):57—59.
[4]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5]崔金剛,吳淑杰,李景奎.課程思政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5):10—11.
編輯∕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