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霞
【摘 要】湘地昆曲是昆曲的一個分支,具有自己的地域性,湘地昆曲包含了濃厚的地域性,并和當地的生活習俗、方言、審美、民間音樂等因素融為一體。通過各個方面來對湘地昆曲進行保護,國家行政對于湘地昆曲的干預、設計甚至是主導,都是不能避免的,但也是理所應當的,怎樣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對湘地昆曲進行適當保護,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專家分析認為:想要保護和傳承湘地昆曲,滿足群眾的需要;想要保護和傳承湘地昆曲,要不斷培養昆曲藝術人才;想要保護和傳承湘地昆曲,得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關鍵詞】湘地昆曲;保護;行政行為;法律制度;思考
中圖分類號:J82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030-02
昆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昆曲列為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原來的名字叫“昆腔”,也可以稱為“昆山腔”,昆曲其實是一種我國古老的劇種,是傳統的戲曲文化,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昆曲從開始的時候只是民間的清曲,是民間的一種小唱,從開始的時候,昆曲只在蘇州一帶流行,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昆曲逐步流傳到了北京,開始成了有影響力的一個地方劇種。
湘地昆曲是昆曲的一個分支,具有自己的地域性,湘地昆曲包含了濃厚的地域性,并和當地的生活風俗、方言、審美、民間音樂等因素融為一體。伴隨湘地昆曲的發展,國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保護湘地昆曲,在校園開課,也實行校園傳承,并作為昆曲教育的課程思政內容,為昆曲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深刻的教育意義。
一、昆曲的產生及發展
作為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的昆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珍品,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后來經過數代人的改良走向全國,是百戲之祖,以表演細膩、曲詞典雅而聞名。昆曲是中國古典表演藝術當中的經典之作,昆曲的興盛與衰敗都是和它自身的特點有關的,昆曲的興盛和當時士大夫的藝術生活趣味是緊密相關的,沒有惆悵的風格,當昆曲不被普通民眾所喜愛,也沒有了士大夫這個階層喜愛它,于是昆曲就漸漸地走向了衰落。從美學趣味來說,昆曲偏向于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但是它凝聚的是中國所有地區文人的美學及藝術創造,是文人雅趣的典范,具有非常強的顏色和覆蓋能力,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并且在傳播的過程當中能夠保持其美學的內涵。在中國的戲曲中,昆曲就是活化石,中國的戲曲從誕生以后就一直在舞臺上廣為流傳并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劇本從聲腔、表演都在不斷地變化,而昆曲則變化相對少一些,對于傳統特點保留得比較多。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湘地昆曲的推廣,基本上是將市場作為標準,文化部門花費了很多的資源,鼓勵湘地昆曲按照時下的流行舞臺來進行改革從而迎合觀眾,因此出現了一些迎合現代審美、流行審美的新戲劇,但是這樣的改變其實沒有獲得成功,社會大眾并沒有因為昆曲的改造而重視和喜歡昆曲,因此很多專業演員改行,直至2001年昆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后才被更多的人知道,湘地昆曲影響力逐漸得到提升。
湘地昆曲是昆曲的一個分支,湘地昆曲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性,湘地昆曲結合了昆曲的優勢,也結合了湘地的地域優勢,因此湘地昆曲吸收了昆曲的精華,也結合了地域的特色,更具有傳統性和地域性。因此,湘地昆曲的保護和傳承也很重要。
二、湘地昆曲保護、傳承現狀
針對湘地昆曲,我國沒有形成相關的法律規范體系,在“文革”前的湘地昆曲保護措施一般是由國家政策、領導批示等方法來頒布的,這樣顯得其政治敏銳性比較強,容易跟隨局勢的變化而變化,“文革”后,針對湘地昆曲的權威性保護法律文件來說都是部門規章級別的、文化部行政通知的。很多關于昆曲保護的工作還僅僅是依據相關部門的工作方針、實施方案等文件作為依據。近年來,湘地昆曲采取了很多的保護措施。尤其伴隨著老藝人的離去,年輕一代青黃不接,湘地昆曲的傳承有很大的問題,因此保護和傳承尤為重要。
首先,要建立一批湘地昆曲的保護和傳承中心,把這些具有傳承意義的湘地昆曲集中呈現和保護起來,并且統一地進行教授和有意識地傳承。長期以來,湘地昆曲的保護傳承都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傳承中心的建設,有利于湘地昆曲的保護和傳承,讓更多的人知道湘地昆曲、了解湘地昆曲。
其次,湘地昆曲還進行了數字化的拍攝和留底,把老一輩口耳相傳的昆曲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保護起來,也有利于湘地昆曲的傳承。讓非遺插上技術的翅膀是非遺文化活起來的重點,非遺通過技術的傳承,湘地昆曲通過數字化的記錄,把湘地昆曲的特色更加完美地保存起來。
再次,還開展了全方位的湘地昆曲進校園活動,有條件的學校開設了湘地昆曲的課程,把傳統的文化帶到課堂中去,并賦予了思政教育的元素,讓湘地昆曲在課堂上活起來,并且讓更多的人了解湘地昆曲,會唱湘地昆曲,讓年輕人喜歡湘地昆曲,并做好有效傳承。學校是非遺傳承的重要文化學習基地,通過在學校里的學習,讓更多的人更了解湘地昆曲,也是一種很好地傳承。
目前,湘地昆曲的保護和傳承的現狀是有利于湘地昆曲發展的,因此湘地昆曲的保護和傳承還要進一步加強,進一步利用好湘地昆曲的特色和地域條件,促進湘地昆曲的發展,在保存湘地昆曲地域特色的同時,也能具有全國性。
三、多方因素對于湘地昆曲的保護及傳承
對于湘地昆曲的保護和發展,可以多角度和多維度地進行試點,也可以多途徑地來開展,從而達到保護和傳承湘地昆曲的目的。湘地昆曲的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綜合的系統,需要頂層設計,并且做好頂層規劃,從而有效地把湘地昆曲傳承下去。
(一)要想保護和傳承湘地昆曲,要滿足群眾的需要
有需要的觀眾,是接受湘地昆曲最好的人選,如果不知道昆曲就談不上欣賞,那么即使再優秀的作品也會在發展中被遺忘,昆曲可以說是最接近平民百姓的藝術,昆曲中不少的人物形象都是源于平民,有一種源于生活的感覺,當然,這并不是為了獲得觀眾的吸引力,而犧牲了本身的特質來進行的。通過昆曲來展現人們生活中的愛恨情仇,表達對于人生、對于戰爭、對于家庭、對于國家的一些思考,不是非常直觀地告知觀眾,而是讓觀眾通過對昆曲進行品味,在品味中不斷地體味這些意義。但是當前大多數人都不了解昆曲,由于網絡的不斷發展,手機、電腦進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人們更多地對電影、電視劇和選秀節目更加熱衷,而關注戲曲的人比較少了,僅僅一些老年人對于昆曲還是真正地喜愛和欣賞。
(二)要想保護和傳承湘地昆曲,要不斷地培養昆曲藝術人才
在高等院校中設立昆曲的相關專業,從學生的素質和學歷方面著手,通過一些激勵機制,吸引學生投入昆曲的學習當中,高素質的人才構成可以避免昆曲人才隊伍的不足。集中教學資源,成立專業的學術團隊,著重培養昆曲的舞蹈策劃、音樂等人才,從改革創新中謀求生存發展的空間,藝術在發展中不斷改變,才能贏得生存的空間,世界是多元化的,昆曲也能夠結合其他多元化的因素,形成新的藝術文化,當然才能保障其影響力和傳承,同時利用大眾傳媒對昆曲藝術不斷地宣傳,構建一些相關的文化保護機構和保護條文,珍惜和保護老一輩藝術家,同時提升昆曲作品的創新和對時代的一個適應性,只有這樣不斷地創新,與時俱進,才能保證昆曲的長久、鮮活的生命力。這并不是意味著要放棄原來的文化,當前不少的文化都結合了商業,實現了其商業價值,就能夠獲得更加長遠的生命力,需要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挖掘出昆曲文化潛在的商業價值。
(三)要想保護和傳承湘地昆曲,還要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觀眾面太窄,覺得不是大眾能夠接受的,尤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很難被大眾親近,實用化、普及化、覆蓋化都是沒有的,因此,要讓更多的人喜歡和接受湘地昆曲,還要讓湘地昆曲更加接地氣,更加能夠用大眾的語言來呈現,讓這種高不可攀的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動湘地昆曲的保護和傳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是需要重視和進一步傳承發展的,湘地昆曲更是如此,覆蓋面、認同度和生活性是非遺發展的關鍵點,在產業發展道路中,怎樣讓湘地昆曲走入生活中,走入尋常百姓家成了關鍵,也是下一步湘地昆曲要發展的重點。
綜上所述,湘地昆曲的保護和傳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多地、多部門、多區域協同完成,也需要不斷地培養人才,通過校園傳承、戲曲傳承,在傳承中下功夫,這樣才能做好湘地昆曲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孔凡河,劉渝梅.責任政府語境下的行政問責制常態化探究[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9(01).
[2]朱文杰,張之燕.大學生文化自信與昆曲傳播——基于“大學生對昆曲傳播的認知”調查的思考[J].名作欣賞,2019(14).
[3]陶麒羽.地方文化紀錄片的主題呈現——以個人作品《湘地昆曲記》為例[J],廣州大學,2019年5月.
[4]董和諧.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來源、保護與傳承——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有感[J],戲劇之家,2019年4月.
[5]于新潔.略論昆曲藝術的特點、傳承與保護[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5月.
[6]陳衛微.文化資本視角下昆曲的保護和傳承——以3D昆曲動漫《粉墨寶貝》為例[J],南京大學,2018年4月.
[7]余映.“非遺”昆曲藝術的動態傳承——談談我在湘昆《白兔記》中飾咬臍郎[J],藝海,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