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俠
摘 ?要:新課標改革的實行要求小學教師要以多元化的方式開展教學,而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進行基礎的加、減、乘、除的運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使得學生的思維邏輯有條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從“制作學具”開始去認識數學、去學習數學知識,通過鍛煉小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小學生智力的發育和良好思維、學習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制作學具;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3-0070-02
數學教具的有效使用能夠豐富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還能夠讓小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小學生自主進行“制作學具”來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鍛煉小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全面發展,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素養。
1.在數學教學中科學有效的使用數學學具
數學教具一直以來都是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使用的教學工具,很大程度的豐富了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內容,讓數學教學不顯得那樣枯燥,有利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數學不同于語文這樣的學科,數學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往往可以通過巧妙地數學教具展現,學生通過制作數學教具,可以更好的認識與理解隱藏在數學教具背后的數學知識與數學原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隨意的使用數學教具,不合理的使用數學教具可能會起到教學期望相反的作用,不僅不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抓不住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甚至產生教師越解釋讓學生越糊涂的局面。對此,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去制作學具,教師必須要仔細思考,綜合分析學具制作過程的可行性以及科學性,而不是隨便布置任務,為難學生家長以及學生。教師要選擇符合學習需要以及學習特點,便于制作的教學學具讓學生去制作,借此去幫助學生攻克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例如,為了讓學生理解時鐘中的蘊含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簡易的鐘表模型,并在課堂上讓學生將不同時間段時鐘指針的相對應位置模擬出來,幫助學生理解這樣的數學知識。通過這樣的模擬過程,學生樂在其中,教師則寓教于樂,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2.積極指導學生制作數學學具
作為新時代對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科目,教師不僅僅是要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也要注重學生對知識在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而讓學生制作數學學具這正好符合這樣的教學要求,讓學生自己主動動手,在制作過程中發現數學規律,加強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另外,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在數學規律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大方向去制作數學學具,而在數學學具的形式上學生則可以全面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當然,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有待于提升與完善,有時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積極指導學生制作學具,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積極示范,讓學生了解數學學具制作的正確方法。此外對一些較難的數學學具制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回家中在父母的協同下完成。并可以將學具制作所需要的原材料與制作視頻發布在家長群中,便于家長去指導自己子女制作學具。但在一些較為簡單的學具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不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學具制作方法,例如,在學習圓柱體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制作一個圓柱體模型。于是一些學生用紙張沿側面回轉,首尾相接制成圓柱體,一些學生則用橡皮泥制作了圓柱體。
3.從“制作學具”的數學課堂,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小學生而言,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邏輯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引導通過“制作學具”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去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教師要能夠根據適當的數學教學內容,科學引導小學生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去積極思考問題,積極融入課堂學習的探究和討論中。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認識長方體”這一知識點的導學時,可以先鼓勵學生先課前預習該知識點,在課堂導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的物體的形狀來學習“長方體”,然后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小學生通過觀察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得出“長方體有六個面,對面的面積相等、圖像相同,對面的圖形可以是長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等”知識點后,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那么你能根據我們學習到的關于長方體的相關知識,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嗎?請同學們積極思考,然后試著做一個長方體,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分享你做的長方體。”。然后,在小學生在課堂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所做的長方體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小學生簡單介紹自己所做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每個面都是什么形狀等。對于簡單的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在引導小學生“制作學具”的基礎上及時開展自主學習的探究課堂活動,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4.從“制作學具中”,將復雜問題的學習轉變簡單問題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的講授課堂時,要能夠根據數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地開展數學課堂活動。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針對復雜的數學問題將其拆分成許多基礎的數學知識,然后引導小學生從對簡單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回顧,進一步學習掌握復雜知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在“制作學具”的課堂活動中能夠引導小學生從簡單的動手實踐開始,在實踐中檢驗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進一步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學習“圓柱體的面積”這一內容時,可以先在多媒體上展示長方形和圓,引導小學生回顧有關長方形和圓的相關知識如面積。然后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小學生自己動手做“長為10厘米,寬為5厘米的長方形”,然后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在小學生根據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正確算出長方形的面積為“50平方厘米”。小學數學教師進一步引導小學生通過自己制作的“長方形”動手卷一卷、折一折,觀察長方形可以變成什么樣的空間圖形,有的小學生以長方形的長為邊,將長方行卷成了一個圓筒,還有的小學生以長方形的寬為邊,將長方形卷成了一個圓筒,小學數學教師將這兩種卷法的小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種卷法為第一組,第二種卷法為第二組,讓這兩組小學生分別觀察這個圓筒有什么特點。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兩組小學生在經過仔細觀察之后得出這個圓筒的上下兩個面是圓形,并且大小一樣,以長方形的長為邊卷起的圓筒的底面圓的周長是長方形的寬,以長方形的寬為邊卷起的圓筒的底面圓的周長是長方形的長。緊接著小學數學教師進一步開展“圓柱體面積”的計算,小學數學教師再次對兩組小學生提出問題“根據前面我們發現的長方體的長和寬與底面圓周長的關系,請同學們計算你們手中的圓柱體的面積,并說明你是怎樣計算的”。小學生通過“制作學具”方式得出圓柱體的面積為長方形的面積加上兩個圓的面,然后計算出自己手中圓柱體的面積。這種通過簡單的“制作學具”的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小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還能幫助小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教育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基礎的階段,小學數學的教育活動中不僅要有基本的數學知識的教學還要能夠融入一定的動手實踐的教學活動。“制作學具”這種教學方式的有效滲透能夠引導小學生在對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中開拓小學生的思維,使得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還能讓小學生通過對簡單知識的靈活運用,進行復雜問題的學習與探究。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將“制作學具”的教學活動與日常的教學內容相融合。
參考文獻
[1]王怡.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學具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
[2]金德來.淺談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課堂學具的運用[J],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