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由于高中歷史課教學作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非常重要途徑,歷史教學時教師合理融入傳統文化情懷以及內容,是當前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家國情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升民族自豪感以及國家凝聚力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優勢。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給學生合理滲透家國情懷教育,能夠逐漸提升高中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情懷,有利于全面提升高中生自身綜合素養。
關鍵詞:家國情懷教育;歷史教學;高中
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作為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家國情懷對于歷史文化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積極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深遠影響,需要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充分意識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學生處于高中階段,作為思想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教師合理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內容,可以逐漸培養高中生愛國意識,不斷豐富學生自身歷史知識儲備,并幫助高中生構建完善的歷史結構以及知識面。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可以創新和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逐漸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高中生全面發展。
一、探究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具備的意義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主要目的是以國家為依托,使高中生明國恥、存國榮,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能夠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了解,并對國家產生敬仰,更好的擁護家庭以及對英雄們的愛戴。我國在歷史發展長河當中,有非常多的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偉略;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倡導民主、富強、和諧、文明的國家,每個人都應做到誠信、敬業、愛國、友善。通過教師在開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給學生合理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可以使學生在歷史偉人身上充分感受到這些精神,作為很好的學習榜樣。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辛亥革命知識時,孫中山先生憂國憂民,因此孫先生通過武力,推翻清政府。學生在學習時,會存在一些不理解地方。教師這時合理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可以給學生構建真實情景,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充分了解歷史人物對于國家的情懷,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念。通過教師以國家角度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逐漸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很強的社會責任感。
二、探究國家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相關措施
(一)歷史教學合理融入生活化
教師開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應給學生合理融入生活因素,有利于幫助高中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念。例如,教師給學生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歷史知識內容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介紹1975年開始,每隔二十年我國的社會現狀。從以往的街道狹窄、多為土筑屋,到如今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街道進行合理對比,可以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到祖國這些年來的變化。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近些年來城鄉人均收入以及國民生產總值存在的變化,使學生更好的感受到建設社會主義的相關成就,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能夠深刻意識到國家大政方針政策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所具備的意義。
(二)合理設置教學問題
在開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教師應采用典型課例的方式,給學生合理融入家國情懷教育內容。例如,在給高中生講解絲綢之路相關知識內容時,需要幫助高中生意識到絲綢之路,作為中國歷史各個民族文明下的共同聚合,開拓東西方文明溝通交流渠道。在給學生講解時,應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歷史教材中所傳遞的偉大精神和信念,同時教師給學生講解絲綢之路時應將我國一帶一路構想進行有效結合,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生活啟示。
(三)做好高中歷史教學創新工作
為了更好的將高中歷史與愛國情懷教育進行結合,需要教師做好歷史課堂創新工作,豐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避免受到傳統歷史課堂教學的限制,教師需要吸取更多的新經驗、新知識,做好創新和改革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給學生構建完善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境,有助于高中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并根據高中生具體情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升高中生歷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主體性,有助于更好的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融入愛國情懷教育,充分發揮出愛國情懷教育具備的作用和價值。
總而言之,教師將高中歷史和家國情懷教育進行有效結合,可以更好的順應當前素質教育相關要求,做好高中歷史教學的創新工作。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家國情懷教育具備的重要性,在歷史教學時合理融入家國情懷教育,能夠更好的培養高中生愛國主義情感,逐漸提升高中生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積極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推動我國高中生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房海燕.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20(14):8.
[2]韓少華.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教育滲透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