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育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和所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傳統“一刀切”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因此初中數學教學中,需要老師切實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確保不同能力的學生多能夠在因材施教的教學中有所收獲,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全面發展。本文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角度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
一、分層教學法運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初中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的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僅知識點龐雜而且抽象性強,而學生由于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因此數學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來開展分層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分層教學法強調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來進行針對性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使教學資源得到了合理充分的利用,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時也更有助于老師按照學生所處層次進行個性化指導和能力培養,從而使能力強的學生“吃飽”,能力差的學生也能夠“吃得到”,實現了全面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1.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是開展分層教學的前提,要想將學生分層科學合理首先需要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如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基礎知識等方面情況,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不同的層次。A層次為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認知水平都強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也扎實,這層次學生通常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快速理解并掌握老師講解的知識內容;B層次為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等方面都較好的學生,通常能夠在老師的講解下理解并內化知識;C層次以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認知水平都差的學生為主,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知識漏洞多,在課堂教學中常常難以理解老師講解的內容,需要老師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為了避免由于分層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老師可以采用隱性分層,并結合學生的能力發展隨時調整學生所處層次,確保學生所處層次的準確性,為老師開展分層教學做好鋪墊。
2.對進行教學目標分層
在初中數學分層教學中老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層次劃分將教學目標進行分層,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都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能力所及范圍內有所收獲,同時也有利于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側重的能力培養。老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中級目標、高級目標,基礎目標以C層次學生為主,以基礎知識的掌握為主,并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方法;中級目標以B層次學生為主,要求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靈活的進行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高級目標而以A層次學生為主,要求學生完成中級目標的同時挖掘思維潛能,發展創新意識。以“平行線的性質”這課為例,基礎目標可以設定為理解并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并能利用性質進行簡單計算,中級目標為理解推理過程,熟練掌平行線性質并能夠靈活的進行運用,高級目標為能夠親歷平行線性質的推理過程,通過觀察、分析、總結歸納出平行線的性質,著重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不通過層次的教學目標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助于學生發揮出課堂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全體學生順利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3.對教學過程進行分層
在初中數學分層教學中,課堂教學策略的分層是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需要老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比如A層學生能力強,老師可以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理解并掌握知識內容,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B層學生需要老師在引導的基礎上針對重難點內容進行講解,確保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而C層學生由于能力和基礎較差,老師的引導并不能夠完全聽懂,需要老師進行細致的講解,老師可以圍繞基礎知識內容為C層學生由淺人深的進行講解,確保學生能夠聽懂學會,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基礎。以“等腰三角形”這課為例,針對C層學生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方式來進行理解,并針對“等角對等邊”“等邊對等角”的區別進行細致講解,而B層學生老師則直接引導運用之前學過的全等方法來證明“等校對等邊”,使學生通過親自驗證來理解并掌握,A層學生則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多角度的思考“等角對等邊”的幾何推理方法,自己嘗試推理并運用有關定理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策略上進行分層能夠更夠促使學生充分發揮出思維潛能,使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能力上也能夠得到相應的培養和提高。
三、總結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分層教學模式,不僅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夠使全體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使學生在因材施教的教學中體會到知識探究的樂趣和滿足感,從而不僅夯實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紅.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法[J].科學咨詢,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