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向紅
【摘? 要】學習的動力在于思考,而思考的源頭在于疑問。無疑問的課堂恰如一潭死水,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調動,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不能有效進行,課堂進度得不到推動。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能提出自己的疑問,則學生的思維就活躍了,課堂教學也就活了,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得到提高。本文試論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問題情境;初中數學;有效性
一、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至關重要
數學課堂教學不可缺少問題,更不能沒有提問,關鍵在于什么時候問,什么情境之下問,這個至關重要。相比小學,初中數學逐漸變得抽象,學生學習難度不斷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不好,課堂氛圍就會顯得枯燥,學生思維得不到調動,跟不上教師上課的節奏。數學課堂上能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比如故事性地或者問題解決式地導入,比如學生小組學習,在比較熱鬧的環境氛圍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高漲。在這里要討論的是,無論是問題導入還是問題解決式的導入,這里的問題都比較重要,既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能充分反映課堂教學內容。因此,良好的課堂情境創設,也是一個教師教學素養的體現。
二、課堂上能準確提出問題是關鍵
課堂時間有限,而課堂提問又不可或缺,因此,課堂提問必須準確而高效,否則,會將課堂提問帶到“陰溝”,影響了課堂教學,轉移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如何理解數學課堂提問的準確性呢,筆者認為首先在于教師問題的概念要明確,其次是指問題的思路要清晰,同時,課堂提問的語言要簡潔,不可因為語言表達存在的歧義而影響了學生的思考。在實際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有教師提一些“假”問題、低效問題。比如,有教師習慣性地問“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選擇性提問容易使學生“蒙”答案,無形中放棄了思考,甚至有些問題在教師的嘴里近似乎口頭禪,根本不需要學生思考,直接回答“是”或者“對”就行,不存在否定答案。筆者說的課堂準確提問,首先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明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注意設計好明確的問題,其次,問題應該呈問題鏈,環環相扣,學生被問題引著走,引著思考,逐漸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三、課堂提問需要準確把握難易程度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確課堂學習內容和方向,也借提問推動課堂進程,因此,提問需要把握難易程度。問題太簡單,學生缺乏思考意識,課堂教學就會停滯,教學內容就無法向深處挖掘;問題難度過大,只能讓部分學生進行思考,那么大多數學生因為跟不上學習的節奏而無事可干,這樣學生就和教學內容脫節。對于數學來說,問題往往很小很細,一個問題跟不上,有可能一整節課都跟不上,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學習,其實也就影響了學生整體。因此,數學課堂提問注意難易結合,簡單問題可以在完成后就放過,但需要在難一點的問題上多花時間,讓學生多“逗留”一會,讓后進的學生跟上來,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四、準確把握提問的預設與生成
初入職的教師特別重視問題的預設,想象學生會回答什么,然后需要如何引導,甚至將課堂提問后要學生回答或者教師引導的話寫出來,表現出教師的預見性。教師提問有預設,這是必要的,但是預設過多,課堂教學就會顯得生硬,學生則完全由教師帶著走,陷入被動之中,于是就忽略了課堂教學的生成。其實,數學課堂教學既要有充足的預設,更應該注意生成,因為師生互動之間生成的內容,才是課堂教學中最有價值的東西。總之,提問后重在引導,不要在乎學生回答的偏差,教師也不要急著引學生回到自己預設的答案上來,而是針對問題偏差進行啟發,讓學生走到正確答案上來。這個過程中有可能還會生成新的問題和答案,使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結果更加豐富。其實,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提問、思考和討論過程中完成,數學課堂教學才會活力四射。
五、課堂提問要留給學生思考空間
有些教師只怕課堂教學時間不夠,提問速度比較快,提問后給學生留下的思考問題的時間比較短,思維敏捷的學生可能會短時間完成問題思考,反應較慢的學生往往來不及思考,就已經跳到下一個問題了,這樣一來,課堂教學其實只教了部分學生,影響了全體學生的整體提高。其實課堂提問后,不必急著問學生要一個準確答案,等一等學生,讓他們充分思考,然后回答。其實這并不影響課堂進度,反而有利于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
六、課堂提問回答后要有效評價
數學課堂上學生回答提問后,對學生的準確評價也非常重要,對學生的評價,既要看學生回答的結果,又要考慮學生回答的過程。數學課堂上評價學生,問題回答的準確性是一部分,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反映出來的思維動向,也是非常重要的,評價的過程更多是對學生引導的過程,切勿以對與錯對學生做結論性評價,既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繞紅保.問題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引入[J].中華少年,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