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要】歷史教學的高效必須抓住事與事之間的聯系,而小結就是穿起歷史課堂種種聯系的線,所以一堂精彩的歷史教學課尤其應注意課堂小結,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作用甚大。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小結的形式經歷了由教師到學生到師生共同完成,小結的內容經歷了由知識小結到框架小結到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小結要源于課本,更要超越課本,將某些歷史內容延伸到課外學習,拓展到社會現實生活,真正發揮小結畫龍點睛的作用。
【關鍵詞】課堂小結 ? 主干知識 ? 德育 ? 有效
“織衣織褲,貴在開頭;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同理對歷史課堂而言,我們既要有導入的引入入勝,也要有小結的畫龍點睛,高屋建瓴。歷史學習的有效高效必須抓住事與事之間的聯系,而小結就是穿起歷史課堂種種聯系的線,所以一堂精彩的歷史教學課尤其應注意課堂小結。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作用甚大: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教學行為,及時查缺補漏,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溝通教材內容之間的銜接,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如何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正確的形式進行歷史課堂小結,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我們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以歷史課堂為陣地,在作了多種形式的嘗試和探索之后獲得了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速奔跑。從最初的采用何種小結形式:通過我們最初的設想和學生的實踐,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課題,在實踐中前行,經歷了由“師為主體”到“生為主體”的轉變。我們先是教師自己小結,此種唯一的優點就是清晰和省時間,但它只是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的反映,并沒有真正反映學生們上課之后的真實情況。所以缺點也是最多的,學生根本就沒有發揮自己的作用,完全的屬于等吃型的,沒有真正的發揮自己的空間,久而久之學生就有了惰性。
吃一塹,長一智,之后我們走出這一胡同,采用了學生小結老師補充的形式,學生開始參與到小結當中來。不久就問題隨之而來,叫誰起來總結誰動腦子,剩下的等著瞧熱鬧。于是我們又轉變了方向,讓其他學生起來補充,不完善再找,起碼大多數同學都參與進來,但還不是全部。最后我們讓全體學生寫小結,并且找兩至三位同學爬黑板,再就是小組討論,“以兵教兵”,在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完美的小結就出爐了。
但就小結結什么才是最主要的,我們的認識也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的變化過程。從一開始的小結內容主要就是歷史主干知識的回顧,因為考試萬變不離其宗,我們主要追求這個“宗”字。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0課《鴉片戰爭》為例,我們是通過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作答來進行小結,把知識以問題串聯,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我們逐一檢查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過程、結果、條約的內容、影響等,學生逐一回答。這種對答式小結使學生在答對中既能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教材的有關知識,鞏固所學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因此,以師生問答方式進行小結,是教師們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但是不久之后我們就發現,如果沒有了給學生與方法上的指導,僅僅是概括本課內容,學生記憶的時間是不能曠日持久的,這個“宗”字,最終沒有抓好。
課堂小結的目的,不只是“溫故”,還要在此基礎上“知新”,升華到一個新的水平。為此,要求教師小結時,要圍繞教學目的,根據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有綜合,有跨度,有思維,有比較,有重點。于是我們又嘗試著就行了改變,給學生以方法的指導,主要就是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形成清晰的線索。通過縱橫串聯,就可以理清知識網絡,建立知識點的座標體系,形成一個“豎成線、橫成片”的立體知識網,便于把知識學活,于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及時作了調整。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而成線。先是回顧鴉片戰爭的影響,得出鴉片戰爭激化了階級矛盾,由此引發了太平天國遠動;開始標志:1851年,金田起義——初建政權:永安建制——正式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全勝標志:北伐、西征——轉折點:天京變亂,轉向防御——失敗標志:天京陷落;進而得出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以及其歷史作用。
這一課的學習從背景到過程到作用,環環相扣,學生記憶起來有著清晰的脈絡,而且經久不忘。但課后我們反思,少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沒有得出對農民階級的認識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留給我們的啟示。
在現階段的歷史教學中,立德樹人教育不夠,而事實上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德育的滲透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更應寓德育于歷史教學中。所以緊接著我們就在下一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先對上一節課反思作以解決,并且在這一節課開始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以緊接著我們講授的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為例,先找兩個同學起來小結后讓小組討論補充完善,本節小結水到渠成:圍繞著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背景、過程、條約危害或說戰爭影響形成體系。教師再予以點撥,結合剛學過的第10課《鴉片戰爭》來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最終有了對侵華戰爭小結——中國一步步淪為 “雙半”社會。為此我們得出什么啟示?落后就要挨打;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弱國無外交;抗爭中軍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最終獲得民族獨立,走向富強才是必由之路,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我們對小結內容的探討研究,使我們對小結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小結要源于課本,更要超越課本,將某些歷史內容延伸到課外學習,拓展到社會現實生活,有助于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溝通歷史與生活的聯系,擴大學生歷史學習的視野,進一步開啟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樣的小結,使學生覺得歷史并不遙遠,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就讓我們吹響歷史課堂的“集結號”,讓歷史課堂畫上圓滿的句號!
【參考文獻】
[1]陳佑清.有效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
[2]沈迎奮.給歷史課堂畫上圓滿的句號[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09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