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燦 劉野
摘 要:美術高考作為各大高等院校選拔藝術人才的最重要方式,在近年來一直在變革。這源于中國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以及藝術環境的不斷優化與提升。然而,在這場變革過程中,美術教育極易產生“慣性”——環境變化未能帶來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的深刻反思。一直以來,我們對于美術基礎教育認知有一定的偏執,認為繪畫基礎是學生的決勝性能力,忽略甚至斷絕藝術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針對學生從藝考生到高校生的身份轉變這一過程,以美術教育現狀及背景為視角,探究藝術思維能力基礎培養在美術高考中的科學性及重要性,拓展美術高考審美藝術培養思路,提升美術高考選拔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美術教育;藝術思維;審美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2-00-03
一、美術教育體系現狀及背景
(一)泛審美時代下的美術教育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文化水平高速發展。在封閉與開放交鋒的國際環境,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環境,通識與人文交融的教育環境背景下,大眾對于藝術的理解在日益變化。人人都在談藝術是否意味著藝術的門檻越來越低?何為藝術?何為美?這對于美術教育工作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研究的問題。國內審美教育起步較晚于西方,當時對審美教育的定義也較為模糊,如涌現了美教即為“藝術教育、美的教育、情感教育”等觀點。直到改革開放后,全國第二次美育座談會將美育清晰定義為審美教育。這在當時掀起了一次關于審美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大熱潮。出現了如邱明正的《審美心理學》騰守堯的《審美心理描述》等眾多經典的審美教育心理學研究理論。而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消費時代洶涌襲來,這沖擊了美術教育的傳統框架。一方面,從學生角度而言,藝術形式不斷突破,甚至延伸到商業消費板塊。消費社會的到來,使傳統審美步入另一時期——泛審美時代。這種情況下,學生審美素養往往泛而不精。反而由于時代節奏的加快,學生、家長、甚至一些培訓機構功利性空前高漲。美術教育離審美教育的本質漸行漸遠。另一方面,從美術教育工作者角度來看。經濟的發展、高校的擴招、泛審美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審美培養方式不再具有優勢,故傳統的美術高考教育選拔也不再具有高效性。當然,高考作為舉全國之大考,一直以來是教育部的重點關注部分,考慮其涉及面極為寬廣,影響力極為深遠,在現象研究及政策出臺上會具有一定延時性。因此,拋開原有美術教育的傳統審美關注,以與時俱進的眼光反思當下高考美術教育是極為迫切和必要的。
(二)高校擴招下藝術思維能力的缺失
隨著藝術類院校的擴招,美術高考成了一個越來越被學生和家長所青睞之路,因而考前培訓班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1]大批量生產化教育方式在眾多培訓機構中應運而生。每個培訓機構都以數據化為商業支撐,模式化為專業訓練。學生在固化學習中機械而無趣,批量化技能培訓與盧梭所言背道而馳。
培訓機構并不是原罪。我們忽略了另一個重要方面。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得不問:美術所學為何?傳統意義上來說,美術是一種表達結果,它是基于技法而形成的最終畫作。而結合時代特質而言,美術的定義不再是狹隘的,它是一種表達過程,更強調思維過程和感受性。著名當代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徐冰曾在公開場合指出,一直以來,我們對藝術基礎的認識是偏執的,重視繪畫基礎,而不重視思維能力的基礎。君不見萬千“壇壇罐罐”畫法如出一轍。模式化的肌肉繪畫練習不僅使學生苦不堪言,高校選拔機制也難辨其功底真實性。培訓機構似乎也很無奈,直言此為最效率之方法。
(三)中國美術高考改革前沿——從“壇壇罐”到“棒棒糖”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高校逐漸取消自主招生,美術高考重心由校考逐漸轉移到聯考考核上。這顯然是對學生提供了不少方便,同時也對美術高考各省聯考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拿校考改革來說,2015年,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美術高考自主招生試題《棒棒糖》引發了一場關于美術高考的熱議。2015年3月7日,設計學院上午與下午分別考“造型基礎”和“設計基礎”。“造型基礎”考試要求對棒棒糖進行寫生,再使用線條對棒棒糖進行組合表現。“設計基礎”考試要求考試根據拿到的棒棒糖進行色彩表達的創作,然后品嘗棒棒糖并對原糖紙包裝進行“再設計”,考題突破傳統形式。從2015年《棒棒糖》到2016年《轉基因魚》,再到2017年《答案在風中飄蕩》,再到2018年《幸福指數》,再到2019年《我的群體》和《我的有趣時代》這幾年的試題中,在學生基本繪畫能力的考核外,還注重考查考生藝術思維能力與社會生活事件的碰撞與表達。這些考題背后不難發現這幾年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美術高考考查點越來越傾向于除基礎造型能力外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敏感力上。同時,結合社會熱點和時代背景,更是對考生的生活感觸、社會感知、個人感悟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標準,強調考生除了基礎造型能力外,還能融入社會生活并通過美術手段綜合表達作品藝術。回到前文所提問題,“美術到底是學什么”?狹義地講,學美術是要學習為畫好一幅畫或作品需要具備的一切技能方法和知識;廣義地講,應該是通過美術手段學習思考、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方法。[2]就中央美術學院這幾年人才美術高考自主選拔的動作來看,學習美術不只是為了技能型學習,更是對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梳理,自我表達的藝術思維能力的考量。
二、藝術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一)藝術思維能力的內核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人文創新思維
創造力的根源來源于生活。一味地強調創造性是有所偏頗的。藝術思維能力的創造力在美術高考中具有重要體現,但若是把創造力的培養演變成一種簡單的可復制模式,而不是對創造力思維根源的產生進行探究,最終美術高考的藝術培養也很容易陷入應試怪圈。當代社會認知中出現了許多對于藝術認知上的偏差,對于美術高考也存在著許多刻板印象,例如社會上的輿論對美術等藝術類的學生的看法出現很大的偏見,認為學藝術的就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輕視文化理論,而且這個認識日益加固。然而,藝術是一門綜合學科,考量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也絕不僅是手頭繪畫表現能力,而更加考量在畫作背后想要表達、傳遞的信息,以及思維的創造過程,一件打動評審的作品的形成,必然承載著考生背后的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其次才是手頭表現能力。整個藝術考量過程與結果之間必定是一個因果導論的過程,換言之,美術高考過程中必定是“唯才是舉”的過程,考量形式一直在調整,考核標準也一直在被重新定義,一切都是跟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而變化的。[3]
(二)藝術思維能力的社會性——美術高考教育與高校藝術教育的橋梁
當今社會是被互聯網、新媒體包圍的知識經濟時代,層疊不窮的知識與信息要求人們要有創新性思維。培養藝術生的創造性思維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美術高考對于藝術思維的強調也更加堅固了美術高考教育與高校藝術教育的橋梁。在整個藝術發展脈絡、藝術人才培養的過程上而言,兩者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不能割裂去看待,想要打造藝術教育生態鏈必須將兩者聯結看待,美術高考的考核標準應參照藝術專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4]
新時代社會對藝術人才需求的不斷更新,考生們能夠將信息內化并加以自己的思考,且能夠通過美術的形式呈現是美術高考需要考核的重點方面。美術高考的人才篩選過程中的核心是考量考生的藝術思維能力,因此在現今美術高考中,應著重考生藝術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藝術思維能力在美術高考中的培養
(一)藝術思維源發與認知
藝術在當代社會地位已逐漸上升,大眾也在慢慢接受各種藝術形式的滲透,在這個人人談論藝術的時代,從藝術的角度看待問題是一種獨特的視角,這也是高考美術中納入藝術思維考核的原因。藝術思維是每一位藝術感知者用藝術這種手段與自己的內心性格做思考與較量。并且,這從來不只是藝術家應該具備的能力。在美術高考選拔體系中,學生的藝術思維體現在其考試作品上,這份考卷應該包含著學生內在的思維與邏輯。這種藝術思維的源發值得被培養者及選拔者認識并重視。一方面美術高考培訓機構應當勇于走出應試框架,對美術高考生進行藝術思維源發的訓練,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思維邏輯表達。另一方面,考試機構也應將考題思路著重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對社會與自我、群體與個體、共性與個性的感知與表達中。[5]
(二)藝術審美培養與選拔的手段
1.社會認知關系的引導
藝術是源于生活的,藝術的表達也離不開社會體系,揭露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困擾、表達社會觀點,都是需要在社會認知的基礎上納入個人的意識并拿出個人的觀點并進行藝術表現的。當然,美術高考選拔并不是要選拔藝術家,而是培養未來的或專業型或復合型人才。這是需要引導與培養的。我們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都要緊跟時代,社會環境與人文認知環境在不斷進步,我們需要陪著學生跟上這個節奏步伐,甚至走在它的前面。互聯網每日都推送著各個方面的信息,這個社會并不缺乏針砭時弊客觀公正批判現實的社會言論。可是從藝術的角度如何去看待問題并表達自我與周圍的關系,是現今高考美術中看重的方面。高考生正處于一個價值觀建立的年齡階段,許多國內外頂級的藝術院校都注重考查考生對社會問題思考的深度與角度有沒有納入其個人的自我意識。因此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與覺察能力,幫助考生將理性與感性思維結合,并將外部世界用藝術的語言內化解碼表達成為現在高考美術教育要求與方向。
高考美術教育繼續停留在日復一日的盲目繪畫訓練,已經無法達到現在藝術類專業院校的考核標準了,繪畫訓練是基礎,除此之外,對于社會問題的理解與社會架構體系必須建立在青少年心中,而美術高考生更加需要接受這個挑戰。日常的高考美術教育應該融入邏輯思維訓練課程與社會關系梳理這一空白課程教育,例如從社會制度的角度開展辯論式課堂、針對某一社會現象分組討論、分角色表演等創意課堂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獨立的思考社會問題,深入剖析社會現象的根源,最后以藝術作品形式作為表達手段。
2.人文認知關系的考查
社會對藝術考生的偏見依然存在,而對于藝術考生是不是人文知識就不重要呢?并不然,考查人文知識固然重要,可在人文知識的基礎上考驗學生的人文認知關系更為重要。高考應試對于人文知識停留在一個短暫性、集中化的記憶階段,而人文底蘊、人文認知無法依靠單純的記憶獲取,在此所探討的人文認知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人文知識的積累,而是包含人文積淀在內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人文情懷的發現、感知、欣賞、表達的意識與能力。在高考美術教育中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課程和活動來實現,例如古典詩詞朗誦、書法、國畫、戲劇曲藝等來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藝術的感知能力,體會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形成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自我認知。不僅是中華文化,包括西方神話,東亞文明等地域性文明,哲學、美學、文學等學科范疇,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留下了許多值得被研究探討的方面。而對于高考美術人才的培養也可從人文角度出發,幫助學生構建人文認知系統架構,引導并考查學生發現美、認知美、表達美的能力。
3.形式認知關系的強化
然而對社會人文的認知能力的強調并不意味著要完全脫離藝術形式的探究。就高考美術而言形式的表達一定是最終呈現。有思考卻不能表達,這也是不符合社會人才培養要求的。因此藝術形式的認知與表達,同樣也對高考美術教育發起新的挑戰。考生練習中逐漸接觸嘗試眾多形式訓練,從而總結屬于個人的形式語言體系。此外,高考美術教育的授課方式也需要改變,課堂不應受空間的限制,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將課堂搬去美術館、展覽館,讓學生沉浸式的感受不一樣的藝術形式、不一樣的藝術語言。同時引進國內外優秀的課程,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鼓勵學生突破固有形式的表達。
四、結束語
通過美術高考的考核方式由外而內的了解考生的綜合素養,再由內而外的考查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國內的藝術專業院校正朝著一個較為完整、科學的考核方向發展。而對于高考美術教育而言,要緊跟高等院校的步伐前進,為其輸送更多具有個人獨特藝術思維與創造能力的人才。
時代在變,訴求在變,可縱觀藝術人才的汲取都是一個“唯才是舉”的選拔過程,在同等水平線上選拔的都是具有個人獨特視角與獨特藝術思維的人才。而此種人才的誕生更加需要依靠多維課堂與藝術思維的訓練,考核標準在提高的同時也為高等藝術院校把關,在一定層面上也是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具有藝術思維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潘利國.從央美的“奇葩”考題說開去[N].中國美術報,2019-03-04(第005版).
[3]崔金英.英國A Level課程美術學科考試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4]鐘啟泉等.多維視角下的教育理論與思潮[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5]韓賀玲.泛審美時代高中美術特長生審美能力的價值實現[D].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