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龔春麗
摘要:在新時期下,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加強思政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目標。高校的思政教育關系到學生的道德水平,學生的道德水平關系到國家的未來以及民族的命運。因此,我們應重視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傳統文化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是當今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形式,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精神素質,在當今高校思政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生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本文將簡要分析我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挑戰、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意義,并提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政教育;高校教育;文化素養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德才兼備”是新時代人才的基本特點,這就要求廣大青年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應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建設已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傳承歷史悠久、具有高尚情操,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繼承、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新時代賦予新青年的目標和責任,高校學生也理應實現這一偉大目標,擔起這份必要的責任。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優秀傳統文化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載體,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中華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
(一)傳統教育方式與新型網絡教育相沖突
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化時代逐漸到來,互聯網將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改變了原先信息閉塞的落后生活狀態。與此同時,互聯網也逐漸成為了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自學知識的重要渠道,互聯網走入課堂,也逐漸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地位。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許多不良的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向學生傳播不良信息,甚至進行網絡詐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到了學生的人身安全。
現如今,大部分高校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實現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突破時空的限制,與時代逐漸脫軌,將要被時代的洪流淘汰。相信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挑戰和機遇并存,這一部分高校即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會面臨巨大的機遇,抓住機遇改變這種與時代脫軌的狀況,才能幫助傳統高校完成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通過新型的網絡教育獲取更新的實時資訊。
(二)傳統教育方式與專業教育相沖突
經調查筆者發現,我國大部分大學生所學專業涉獵的范圍較窄,這就會產生學生的知識體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與局限性,學生僅僅獲得所學專業的相關知識,無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代青年的教育要求和教學目標?,F如今,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課程只針對專業知識,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政教育,更忽略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這導致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民族精神較為淡薄,思政水平僅僅局限于高中時期學過的思政知識,無法提高個人的思想水平。學生不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不僅不利于個人的全面發展,更不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國大部分大學生的專業教育的時間占據了大學生大量的時間,話費了大學生大量的精力,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去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也無法順利進行,使得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相沖突,更使得大學生的知識面變得狹隘,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不利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中華傳統文化對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承擔能力
青年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否優秀關系到其是否能夠擔當起國家建設的重任。但當今大部分大學生都存在著諸如缺乏信仰、抗挫能力弱、對學習失去興趣等心理問題。部分青年學生由于存在心理上的問題而導致嚴重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觸目驚心,傳統文化在心理上激勵學生,從源頭感化學生,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減少不必要的意外發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能夠很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激勵人心,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受挫能力。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所在,改變看待自己的眼光,并且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發展自己,并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讓高校學生學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體諒他人、理解他人,進而解決部分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強化自身的心理素質,達到真正的心理健康。
通過學習一定的傳統文化,去偽存真,正本清源,大學生也可以學到一些處事的哲學,讓存有豐富的精神世界的大學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弘揚正能量,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
(二)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是國人的精神支柱,是維系各民族共同發展的精神紐帶。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民族精神,能夠增強其民族凝聚力,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和發展,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學生擁有民族認同感。
傳統文化教育還能夠提生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觀念,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幫助青年學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成為可以在未來工作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的優秀員工,注重集體利益的實現,將集體利益看得高于個人利益,必要時候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來保全集體利益。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
(三)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引導 自然科學的正確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在聚集。我們要以科學的精神來批判接受和有選擇地吸收外國寶貴成果,取長補短,改革一切不合理的制度,隨時拋棄任何國家的腐朽之物,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文化教育使我們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發展,避免沾沾自喜,與外界缺乏文化交流。
(四)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
當前,很多大學生都是掌上明珠、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疼愛。缺乏與他人的合作,缺乏人文素質。另外,這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時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尤為重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端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圍,產生優秀的關愛他人的品質,形成獨立人格。
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將傳統文化與網絡教育相結合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種多樣的文化開始沖擊學生們的思想。此時,學校應積極建設積極的校園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校方可以利用校園網站向學生宣傳傳統文化,積極開展各類傳統文化網絡教育活動,將網絡與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通過互聯網和電子化的教學器械,協助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工作,能夠讓大學生樂于學習傳統文化,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應勇于面對信息化時代對傳統教育方式的沖擊,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充分利用互聯網將傳承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信息化時代,合理利用互聯網,將互聯網當作學習的工具來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時代的洪流,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迎接互聯網帶來的挑戰。大學生在進行教育工作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微信公眾號來幫助大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進行思政知識的學習和深入探究,利用一些推送關于傳統文化的微信公眾號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閱讀和理解,要擇善專精,正本清源。由此可見,獲取傳統文化的精粹,傳承華夏文化多方式多種多樣。
(二)推進傳統文化教育與專業課教育共進發展
專業課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是不可忽視的部分。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應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校方應貫徹落實傳統文化教育計劃,通過建立適合于傳統文化學習的考評制度,通過一定的考核制度和評價標準來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使得大學生在學習文化傳統時,更加用心和專心地學習傳統文化。
增加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時間,適當的調節傳統文化課程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在大學生學習時間的占比,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也可以結合互聯網的教學方式,降低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負擔,提高專業課課堂上的課堂效率,專業技能的操作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實習的方式學習和鍛煉,通過以上方法及時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教育工作,才能夠培養人文素質、民族精神優秀的社會主義人才,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生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此同時,高校應充分利用思政課堂,向學生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高校只有不斷提高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比重,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將弘揚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我國長遠發展培養建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宇.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法制博覽,2020(06):38-39.
[2]荊麗敏.結合思政教育探究大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德育[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02):146-147.
[3]劉大芳.試論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融合[J].福建茶葉,2020,42(02):314-315.
[4]宋娜娜,吳明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6):86.
[5]苗純嬌.探討高校思政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6):19-20.
[6]邸維鵬.互聯網+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4):36-37.
[7]孫虎,劉亞軍.基于茶文化背景下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J].福建茶葉,2020,42(06):198-199.
[8]俞昊波,王吉祥,賈雪雯,姚靚雯.試析新時代下茶文化對民辦本科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的啟示[J].福建茶葉,2020,42(05):164-165.
[9]武海榮,高琳.關公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功能及融入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0(06):168-170.
作者簡介:
李威(1989-),男,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龔春麗(1990-),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