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彬
【摘? 要】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要借助耐力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毅力;要借助體育合作訓練,構建學生友好的個性;要借助獨立完成訓練的體育教學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確保發揮體育教學對學生思想領域的完美塑造。本文從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個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小學體育;個性培養;良好的;教學對策
體育運動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還能夠融入多角度的德育教育內容,對學生意識層面、思想領域上的塑造也有著非常大的價值與作用,因此教師要借助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本文從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個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對策。
一、體育耐力訓練,培養學生的毅力
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要借助耐力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毅力。小學體育教學之中有很多耐力訓練,例如:中長跑、上肢訓練、足球訓練等。在完成這些耐力訓練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借以培養學生的毅力,讓學生個性發展能夠向著更為積極的方面前進。例如:在進行跳躍訓練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做跳上跳下土臺(15~25厘米)的練習,4次為1組,每人2組,然后不斷地增加聯系的時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開始會感覺很吃力,教師要及時鼓勵,確保學生能夠堅持下去,這種堅持的思想將會影響小學生的行為處事原則,避免小學生由于一點點挫折就灰心喪氣,要讓學生明白,只要堅持下去,自己的成績一定會改變的。其次,耐力的提升不僅僅要靠肌肉運動,還需要學生能夠積極掌握運動技巧,所以教師也要隨時提供給技術支持。例如:前滾翻的訓練時,有些小學生怎樣也掌握不好技巧,總是會側翻,這個時候教師要找來一個籃球和一塊長方形木塊,分別用力推籃球和木塊,組織學生觀察結果,體會到圓形的接觸地面比較小,所以很快向前滾動,前滾翻的動作要領跟籃球滾動一樣,把身體貼緊大腿和低頭。這樣的啟發下,加上學生堅持不懈的運動訓練,自然就會取得成功,成功后的喜悅就是學生毅力品質形成的關鍵所在。
二、體育合作訓練,構建友好的個性
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要借助體育合作訓練,構建學生友好的個性。首先,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成長情況,積極與學生開展良性溝通,建立合作互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滿足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多元需求。體育教師要與班主任、學生及時溝通,了解班級的實際及情況,然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師生關系下自然就能夠形成合作訓練的良好促動。其次,教師要組織合作訓練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內產生自律意識,并且保持良好的組內友誼,這對于構建學生的友好個性至關重要。例如:教師組織了小組內的接力跑,要勝利就必須要做好配合,這種默契至關重要,如在交接棒的瞬間如何做到零失誤,常見的失誤比如交接棒掉落地上,拾起耗費時間等,如何合理地安排每一棒的跑步人等。而且,在訓練過程中要幫扶小組內的運動能力弱的同學,這樣整體成績提升了,自然就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自然也就在教師的幫扶下,學會了助人為樂,學會了耐心傾聽,學會了包容與忍讓,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三、獨立完成訓練,發展創新的能力
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要借助獨立完成訓練的體育教學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體育教師要切記不要急于求成,一味地反復講解,反復要求,這樣會讓學生喪失體育訓練的興趣,也無法讓學生形成獨立運動探索、終身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更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反之,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運動技巧,然后就請同學們在小組訓練之中嘗試獨立完成訓練任務,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思考,最終形成創新能力,完善個性。例如:在武術訓練的過程中,很多武術動作都配有圖標和運動視頻,教師可以將這些制作成為微課傳遞給學生,學生課前自學,課堂上互相交流,最終完成小組的武術表演。最后,教師將全部學生集合在一起,結合音樂形成集體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小組內,聽同學們的自學心得體會。例如:有的同學說自己的某個動作的學習過程中總是不理解微課上面的講解,反反復復看動作之后體會到了,原來就是“把腳擰過來了。”這種更為通俗的自我理解,就是創新。另外,體育運動本身就是在不斷地發明,創新中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創造一些武術表演動動嘴,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學習需求和愛好,充分發揮他們的求索精神。總之,創新教育著眼于教師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達到發展學生個性的目的。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要借助耐力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毅力;要借助體育合作訓練,構建學生友好的個性;要借助獨立完成訓練的體育教學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確保發揮體育教學對學生思想領域的完美塑造。
參考文獻:
[1]吳茂杰.芻議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2018(10).
[2]黃銀華.新課改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初探[J].才智,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