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佳
摘要:“美育”的獨特性是音樂教育的教育核心。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可以提高他們的素質,陶冶情操,提高他們對于“美”的鑒賞能力。本文從音樂與審美、審美與興趣、音樂教育與審美意識、以及審美在鋼琴教育中的重要性四個方面,具體分析研究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鋼琴正確的演奏方式來闡述音樂美學在音樂鋼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審美 ?興趣 ?音樂教育 ?鋼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7-0084-03
“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esthetica,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而“音樂美學”這個概念則在18世紀末葉德國音樂理論家、詩人舒巴特(Daniel·Schubart,1739-1791)著作中首次出現。
在我國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美育”的獨特性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可以提高他們的素質,陶冶情操,提高他們對于“美”的鑒賞能力,從而真正的讓他們體會到“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音樂與審美
在于潤洋先生主編的《音樂美學文選》一書中就收錄了張前的《音樂審美四題》,文章中講述了如何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審美”,第一,音樂審美意識;第二,音樂審美體驗;第三,音樂審美趣味;第四,樂審美評價.。而在鄭茂平先生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中就“音樂審美的心理傾向性”闡述了自己的觀念,第一,音樂審美需要;第二,音樂審美興趣;第三,音樂審美理想;第四,音樂審美價值。通過對上述兩種觀念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就“音樂審美”來論他們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在培養學生對于“音樂審美”的概念時應該讓他們先了解到音樂其實是聲音的一種,是通過不同的震動頻率傳入到我們的耳朵之中,所以從生理機制上來說最先接觸到音樂的是我們的耳朵,所以大部分音樂的傳播途徑也是依賴于音響資料;我們耳朵所能夠聽到的音樂包含了音高、響度、音色和音長;學生在剛接觸音樂時對于響度、音色和音長的理解都處于差不多的水平之中,但是每個人的耳朵對于音高的辨識度都是不一樣的。在羅小平所著的《音樂心理學》一書中提到“一個高音差別感受性較高的人,中等高度的音的差別界限為1/20到1/30個半音,這等于能在鋼琴的兩個相鄰的白鍵之間辨出20至30中間音來”。當然,對于音色的敏感度這是和先天的遺傳及后天的培養有著密切關聯,老師在輔導學生時需讓他們正確的了解到自己的耳朵對于音高的敏感程度,進行針對性聽覺訓練,對于學生們的要求也是依據他們自身情況而定。除了聽覺上的“音樂審美”以外,還有視覺上的“音樂審美”;為什么在現在這個動動手指就能搜到任何類型音樂的互聯網時代還有很多人會選擇去聽現場音樂會?第一,是因為現場的音樂給耳朵帶來直接震撼力,而非通過第三方媒介所感受到的間接性“音樂”,即便是最先進的錄音設備,也無法百分之百收錄再還原當時的音質;第二,是因為視覺上的沖擊,特別是在演奏高頻率的音時網絡視頻不能夠做到“音”與“演奏動作”的完美一致性,經常會出現已經聽到了“音樂”,而演奏家的動作還停留在上一個小節的畫面,而現場音樂會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作為聽眾能夠看到演奏家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體會著他們的呼吸頻率;第三,是因為現場環境的感染,演奏者們能夠和聽眾進行音樂互動,聽眾之間也能互相受到情緒上的感染,而這些都是在網絡視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
二、審美與興趣
從最早17世紀的巴洛克時期、18世紀的古典主義時期、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印象主義時期、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后現代主義時期的音樂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欣賞人群。這是因為每個人都著各自不同的個性,有著各自不同的“審美觀”“社會觀”“人生觀”等,這些因素、興趣都會直接導致他們所欣賞的音樂類型的不同,在鄭茂平的《音樂教育心理學》中明確指出“一個人對音樂是否產生直接興趣,決定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這種音樂必須和他已有的知識經驗具有密切聯系,如果這段旋律音樂審美者已有的知識經驗沒有什么聯系,不能理解它們,就一定不會產生直接興趣;第二,這種音樂必須能夠使人獲得新的知識,獲得某種啟示或補充,其舊的一面,樂于被審美習慣所容納,新的一面能激起審美探究心理,從而誘發音樂審美興趣”。當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興趣之后,就需要引導他們進行音樂審美體驗,讓他們有更直觀的感受;在俞人豪所著的《音樂學概論》一書中提到“在欣賞音樂過程中聽者與作品的認識關系有如下幾種:(1)對作品的歷史判斷;(2)對體裁形式的判斷;(3)對風格-技術的判斷;(4)對作品表現的情感的概括性范疇及其變化的把握;(5)如果是標題音樂則還包括力圖對它所提示的、所描寫的課題的把握”。這些都是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們提前做好資料收集的準備,在對音樂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背景了解之后,就能夠幫助他們體驗到更深層次的音樂內涵;當學生們享受著音樂給他們帶來的情感上釋放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精神上對于美好事物的渴求,所以老師可以通過學生們所喜愛的音樂風格來判斷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色彩。而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價值觀對他們樹立正確的藝術理想信念,促進他們的自由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音樂教育與審美意識
在袁善琦主編的《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一書中指出“音樂審美教育具有以下六大基本原則:第一,理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第二,情感性原則……”。而在這些原則之中對于音樂審美教材與教師的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對于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層次的學生應該選擇相對應的音樂教材,讓學生對音樂審美具有正確的音樂理論知識;而教師作為傳遞音樂理論知識的媒介,需要對本職工作充滿了教學熱情,具有豐富的情感表達方式,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音樂的魅力。一個具備高素質的教師還能更加全面的啟發學生們的音樂創造性,這樣的教師更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同時在音樂審美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們更好的認識自己,感受到音樂的內在美,體會人性美,進而知道如何正確的抒發自己的音樂情感,從而將各自具備的音樂個性、音樂特點發揮至極致。
如同老師是傳遞音樂理論知識的媒介一般,鋼琴演奏者則是傳遞音樂作品的媒介。每一位鋼琴演奏者將自己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琴聲詮釋出來;作為聽者,從演奏者傳遞出來的音樂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音樂是否帶有“靈魂”、是否能夠“扣人心弦”、是否能夠讓我們“深入其境”。當演奏者將我們帶入他所呈現的音樂世界中時,作為聽眾我們與演奏者的呼吸起伏都會在無形中變成一致,隨著他的情感波動時而憂傷、時而歡快、時而安靜;這些情緒都會在我們的腦海中“具象化”,當憂傷的旋律在耳旁奏起時,很容易就抓住了聽眾們的內心,讓他們回想起過往的一些事情,情到深處時還會黯然落淚,如同于潤洋所著的《音樂史論問題研究》一書中提到“一部音樂作品,一個呈現于聽者面前的樂音結構體,盡管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其音響形式不會再變的本體,然而,就其‘意義或內涵這個層次而言,它也只是一個提供給欣賞者區理解的‘骨架,其中存在著許多具有不同潛在意義的‘未定點,有待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聽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填充它,將它加以具體化”。
四、審美與鋼琴教學
審美教育,應該是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基礎性教學內容之一。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在鋼琴演奏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如何感受情感的美和體驗聲音的美。因此,鋼琴教學中審美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如何掌握好鋼琴樂曲的律動,樂曲的精髓——節奏。在鋼琴教學中各種節奏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處理好節奏,讓樂曲的律動更為突出,才能更完美的展現樂曲。
在鋼琴教學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于在樂譜中所出現的休止符并沒有給予太多的重視,在演奏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休止符沒有休滿的情況,而休止符在整首音樂作品中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也是屬于整首音樂作品的一部分,缺少了休止符的作品也是不完整的。如同人說話需要換氣一般,樂句之間也需要斷句、需要呼吸;一旦沒有給予休止符應有的時間,就會影響到整體感,會讓聽眾覺得缺少了一塊,如貝多芬《奏鳴曲OP2NO2》第二樂章,該樂章非常的富有詩意,主題具有高貴的內在美和寂靜的期待之情,音樂進行不斷的出現較多的休止符,使整個旋律線條連綿不斷、寬廣神怡。主要主題一開始小短句的十六分音符,平穩、安逸,緊接著八分音符的停頓和休止符,好像是溫柔的呼吸,對遙遠的請求和渴望,這個休止符一定要處理正確才能保持音樂美好的平衡。第53、54小節的連續休止符,表現得心情更加的迫切,每一個八分休止符都代表著一份渴求的情緒。
貝多芬《第十六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的開頭部分,第三小節的休止符很多同學在彈奏的時候會直接休成八分音符,而事實上應該再多休一個十六分音符,就是這么一個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會讓整體的效果被拖長了很多。一位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在演奏時,會讓聽眾覺得即使在遇到休止符時,還能感受到那一顆顆的音在琴鍵上跳動。
在加強學生對休止符的重視同時,踏板的運用同樣也十分重要。在約-霍夫曼所著的《論鋼琴演奏》一書中指出“不管你是把踏板僅僅作為延長的手段,還是作為著色的工具,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它作為掩飾缺點的外衣”。在彈奏過程中學生在遇到一些比較難演奏或者快速跑動手指的時候總希望用踏板來掩蓋演奏時的缺點,這是不對的,所以首先必須要讓學生們正確的了解到踏板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在一開始的時候學生們對于踏板的踩放總是不能夠掌握的很自如,會經常出現與音符同踩同放的情況,首先不管這首音樂作品是否需要踩放踏板,在彈奏時首先要將右腳放在延音踏板上,這是一個基本準備工作;部分同學喜歡將整只腳全部放在踏板上,這樣的姿勢是不正確的,只需要將腳的三分之一放在踏板上,在需要使用踏板的時候用前腳掌踩放即可;而在彈奏過程中大部分都要求使用“后踏板”,也就是音彈下以后踩踏板,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才會與音同時踩放踏板。等學生熟練掌握延遲踏板以后,可以在相同和聲內輕抬前腳掌快速“半踩放”,所謂的“半踩放”就是不完全將踏板松開,只松到一半的位置再踩下,這樣既保持了整段樂句的和聲效果,又聽起來讓人覺得很“干凈”,而不是“渾濁”。同時在這本書中還提到“踏板不僅僅是延長聲音的工具,而且也是改變音色的工具”。在熟練掌握踏板的運用之后,就可以很“藝術地”運用踏板,也就是在一些樂曲中有時故意把一些明顯不和諧的聲音混合起來,作為表示一種特性的手段;又或者可以在演奏不同層次的力度時踩放踏板,則可以混合產生多種效果。而這所有的踩放踏板的標準還是取決于我們的“耳朵”——對于音樂的處理效果、對于音樂審美的基準。
作為藝術的一個種類,音樂是超越語言學領域的最佳代表。它傳遞信息,但并不通過語言中的那種代碼,是完全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通過音樂作品、通過音樂演奏家、通過我們的聽覺、視覺,音樂讓我們感受到有一種“美”是無法用語言去形容的,只有你用心去感受;“音樂審美”不但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也讓人的內心世界感到滿足。
參考文獻:
[1]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于潤洋.音樂美學文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于潤洋.音樂史論問題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4]俞人豪.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5]袁善琦.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鄭茂平.音樂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波]約-霍夫曼(李素心譯).論鋼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