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桃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需求更多了,此時的學生除了需要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還需要具備豐富的學科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有必要重視拓展式教學方法的實施,使得學生能夠進行拓展性的知識學習,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夠在此過程中獲得有效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談一談小學語文中的拓展式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教學;語文素養
當下,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語文素養,以更好地應對之后的語文知識的學習,甚至是生活和工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承擔起更多的教學責任,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的教學,還需要重視對學生的豐富的與語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語文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在小學語文中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方法,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胞們提供有效的借鑒。
一、開展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力
語言表達力就是學生所需具備的一種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重視豐富的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獲得有效的語言表達訓練,使得學生語言表達力在此過程中能夠獲得有效的提升。
筆者在教學時,會結合學生所需掌握的語言表達素養,開展豐富的活動。如,為了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筆者會開展名為“珍惜水資源,從我做起”的演講活動,讓學生能夠根據筆者所展示的演講話題進行演講。當然,筆者會鼓勵學生認真做好演講準備,使得學生能夠搜集豐富素材,準備好演講內容,讓學生能夠進行不斷的演講訓練。這樣,學生在參與演講活動時,才能夠演講得更有感染力、更為順暢。這樣,學生的演講能力便能夠獲得有效的發展。當然,筆者還會開展辯論賽、文化宣傳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活動中進行有效的口語交際訓練,以此有效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重視豐富且多樣的活動的開展,以此有效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力,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重視課外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中重要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的職責。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課外閱讀,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如,在教授《魯濱遜漂流記(節選)》這部分的知識時,筆者發現學生對本篇文章十分感興趣。因此,在講完這篇文章后,筆者便向學生布置了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的任務。這樣,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能夠積極地進行整本書的閱讀,自身的閱讀能力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有效的提升。如,筆者會每周留出兩節課的時間,將其作為閱讀課,鼓勵學生在閱讀課上閱讀多種多樣的課外文章。為了使得學生的閱讀更為高效,筆者會向學推薦多種多樣的課外閱讀文章,也會鼓勵學生邊閱讀邊進行筆記的記錄。這樣,學生便能夠在閱讀課上進行有效的閱讀訓練,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學生的閱讀能力便因此獲得了有效的提升。再比如,筆者會鼓勵學生借助寒暑假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向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并會在班級QQ群中分享一些課外閱讀資源,讓學生能夠在寒暑假時間根據自己的喜好閱讀到大量的書籍,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有效的提升。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獲得閱讀能力的有效培養和發展。
三、拓展式探究,培養學生理解力
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本上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式資源的探究,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到與課本相關的課外資源,以此提升學生的理解力,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并讓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得有效的發展。
如,在教授《開國大典》這篇文章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使得學生更好地感受這篇文章所展現的情感,便會向學生布置探究任務。筆者會使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書籍、報刊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搜集中國成立的過程,探究與開國大典相關的影視資源,并讓學生能夠將所探究的信息整合起來。這樣,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便進行了有效的資源探究,并在資源的探究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到了新中國成立的不易,更好地體會到了開國大典的意義,并掌握了更為豐富的知識,自身的視野獲得了有效的拓展。這樣,筆者在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教學時,學生則能夠更好地理解筆者所講述的內容,使得筆者的教學變得十分順利,讓筆者因此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得學生獲得了更好的學習效果的提升。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多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語文素養的培養,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式的知識的探究,讓學生了解到更為豐富的知識,使得學生的理解力獲得有效的提升。
綜上,社會的發展使得學生有了更為豐富的學習需求,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這些學習需求,重視拓展式教學方法的實施,讓學生能夠接受到高質量的教學,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能夠獲得有效的提升,以此讓學生能夠獲得綜合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健.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活動的有效性分析[J].長江叢刊,2015(25).
[2]黃健容.學生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指導[J].科技資訊,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