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幸福
摘 要:班級管理是小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良好的班級管理可以為小學生提供優良的學習氛圍、健康的身心發展環境以及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因此班主任應當注重班級的管理,明確班級管理的重要性,認識到小學階段班級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班級管理策略,最終打造出完美的小學班級環境。
關鍵詞:小學教育;班級管理;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8-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85
對于正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班級是他們校園生活的主要場所,更像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因此作為這個“家庭”領導者的班主任更應該對班級進行良好的規范化管理。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育的重要時期,因此,一個民主、友好、平等、和諧的班級氛圍往往可以使小學生健康地成長。因此,班主任需要重視班級管理的重要作用,做到認識、解決班級管理問題,營造良好班級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生活習慣,引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達到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生的教學要求。
一、小學階段班級管理的關鍵作用
小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等觀念素養和學習能力、知識儲備量等技能水平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時期,班主任應當為學生打造更為適合學生身心發育水平的班級環境。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最高管理人員,應該根據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水平,結合教育部門給出的教學目標,對班級進行有條理、有目的的教學管理,打造出學生團結一致、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使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朝氣蓬勃地發展[1]。
在課業學習方面,小學生處于初步接觸文化課程,初次了解文化課程基礎知識的學習階段,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都比較淺薄,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念。對此,要想實現小學生價值觀念的正確樹立、思維水平與認知能力的正確養成就需要班主任打造具有良好班風的集體環境。然而,隨著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小學生的個性意識越來越強,小學班級的集體凝聚力也隨之逐漸減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學班主任的管理難度。班主任作為整個班級各項活動及思想觀念的引路人,應該勇敢地面對逆境與問題,有效地管理班級,引領學生接受正確的指導與教育,在督促小學生加強文化課程學習的同時,培養小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幫助小學生以正確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
二、小學階段班級管理的有關問題
對于小學生來說,班級的管理狀態與運作形式不但可以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與基礎知識掌握水平,還可以影響小學生價值觀念與理想信念的形成[2]。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班主任要做的就是發現班級管理的問題,并做到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對其加以分析和理解。
(一)管理的理論依據不足
小學階段的班級管理絕不是簡單的事情,而是一項復雜且浩大的工程,涉及教育社會學、教學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諸多的哲學理論。然而,在目前的小學班級管理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能做到根據以上所述的理論基礎完成對班級的秩序管理。
此類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小學的一些領導層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方面的培訓不夠重視,沒有投入足夠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班主任忽視了班級管理的重要性,最終導致管理的理論支撐不足。其次,在應試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下,學校和班主任都過分重視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成績,對學生除課程學習外的諸多活動加以限制,抑制了小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導致班主任將日常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到小學生的文化課程成績上,忽視了對班級的規范性管理。最后,有關教育部門和家長等社會因素都將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與考試的分數作為評判一個班級好壞的主要標準,導致班主任的大部分工作精力耗在了督促小學生學習方面,因此班主任很可能對班級的管理有心無力,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完成對班級的管理。總之,學校與社會的多方面壓力很可能引發班主任無法在有效的理論支撐與充沛的精神面貌下完成對班級的相關管理。
(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夠
首先,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出現管理過于片面的問題,比如在日前的小學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可能僅僅注意班級的常規管理,忽視對小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在當今社會,小學生往往都是溫室中的花朵,其心理承受能力、社會生存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略顯不足,無法達到社會對小學生的標準要求。然而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通常只以學習成績為管理目標,而忽視了對能夠培養小學生相關能力的班級氛圍環境的管理。
其次,班主任在班級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往往過于簡單,只能對班級問題起到短期的震懾作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班級管理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由于班主任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不夠了解,難以做到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教學計劃的整改。
最后,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班主任是整個班級的權威,導致班級的規范管理缺乏民主性,各類班級規則的制定往往僅有班主任一人進行決策,學生很難真正融入班級管理中,只是起到了服從者的作用,也使學生缺乏參與度和認同感。班集體的團結性和凝聚力不夠,無法形成和諧的班級氛圍。同時,很多教師僅僅把成績作為評判學生是否遵守紀律的唯一標準,打擊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改進意識,抑制了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小學階段班級管理的相關策略
作為學校管理的基層建筑,班級的管理應該充分發揮促進作用,而班主任更應該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改進,通過對班級的規范管理,打造出一個積極向上、和諧相處的集體,對此,需要班主任采取相應的管理策略[3]。
(一)改進傳統教學理念
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引領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社會學、教學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知識,增強班級管理意識,樹立正確的班級管理觀念。
首先,應當加強與小學生的溝通交流,對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文化課程知識掌握程度與個人的性格特點與生活態度達到初步了解的地步,并能夠將班級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學生身心發展的相應需求結合起來,達到分析管理問題內在原因,正確解決班級管理問題的最終目的。
其次,班主任應該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做到根據班級中的內在與外在的多種類型因素來判斷出班級管理系統所出現的問題,對小學生的集體面貌與班級的整體形象進行及時整改,科學高效地進行班級管理工作。
當然,班級管理是一個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而發展、改變的過程,而當今社會的發展可以稱之為日新月異,所以班級管理的目的與要求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因此班主任也應該不斷地對自我能力進行評估與提升,從而能夠收放自如地處理班級管理問題。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新課程改革后,有關教育部門提出了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教學理念,為響應這一標準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也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4]。對此,班主任可以扮演班級管理中的引領者角色,提高學生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的參與感與積極性。
比如,在班級相關管理規則的制定過程中,班主任可以設計幾種內容大致相似,但細節上大有不同的班級管理條款,讓學生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選取最為符合自己內心期待的管理規則。這樣不僅可以制定出最為符合學生期待的班級管理條例,還增加了學生對班級的集體參與感,培養了學生的民主意識,發揮了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同時,這種更為尊重學生的管理方式,也使學生更為熱愛班級,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
(三)重視學生紀律教育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一個良好班級氛圍的養成,也需要諸多管理規矩,如學習制度、衛生制度、紀律制度等,因此班主任應該做好對學生的監督和管理工作。同時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制定相應的獎罰政策,督促學生遵守相關紀律,打造小學生間彼此激勵督促的班級氛圍。當然,小學階段的學生仍然保留著熱愛玩耍的天性,對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學生的天性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一定的獎勵,消除學生對班級管理的抵抗性。同時,班主任還應該發揮自身的職業素養,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在要求學生做到之前自己要先做到,成為班級管理制度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榜樣。
(四)團結家庭教育力量
小學的班級管理不應該被局限于學校或班級之內,而是應該與每一位學生的自身家庭環境結合起來,即班主任應該做到將學校力量與家庭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解決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對小學生來說,其在家庭學習生活的時間遠遠大于在校園的時間,而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良好習慣如若不能在家庭環境中繼續進行,學生將很難真正地完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所以班主任應該起到學校與家庭聯系的紐帶作用,積極協調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教育,并定期組織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活動,與家長共同制訂具有個性化教學特點的相關計劃。班主任應該做到結合學生的家庭力量,實現班級與家庭的一體化管理,最終在更深程度上加強對班級的管理工作。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教學中的班級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且龐大的工程,需要班主任投入極大的熱情與精力,通過自身傳統班級管理模式的基礎,加以自身探求摸索的成果,結合多方面的有生力量,打造全新的班級管理體系。同時,班主任還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和特點,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培養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小學生。
參考文獻:
[1]蔣春輝.當前小學班級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6(7):52.
[2]孫貴.淺析小學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5(36):33.
[3]徐元祥.當前小學班級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161.
[4]王洪亮.小學班級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網友世界,201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