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周
摘 ?要: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課程在知識內容、培養目標、教學側重點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需要把控好各方面的變化內容,積極轉變教學習慣和教學觀念,這樣才能更好地順應新課改的發展方向,為實現高中地理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課改;內容細化;案例設計
新課改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的體現主要為課程內容的趣味性、生活性和綜合性更強,學科知識的闡述也更加細致。筆者所在的學校根據新課改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推動地理教學所用教材的轉變,旨在加強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筆者結合自身認知和教育經驗,對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課程變化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提升廣大同行對高中地理新課改內容的掌握程度,更好地展開教學。
一、地理知識內容更加細致
從高中地理教材的主干內容上來看,新課改實施后的地理教材對某些知識內容的劃分更加細致、講述更加全面。轉變之前的教材在各部分地理內容的章節安排方面呈現出寬泛的特點,而轉變之后的教材對各部分地理內容的章節安排則更加細致,對某些知識點的闡述也更加全面。因此,學校在新課改中選用的地理教材實現了內容細化的效果,充分展現了高中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這樣的轉變符合新課改對教師豐富學生專業知識和引發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共鳴的要求,有利于高中地理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
例如在“農業、工業和地域環境”的知識方面,轉變前的地理教材只是將“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和“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作為兩個小節放入了“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整章中,主要講解農業生產活動、工業生產活動分別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并沒有詳細講解農業和工業的相關知識。轉變后的教材將相關知識劃分成了“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和“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兩章的知識,詳細闡述了農業、工業區位的選擇等內容。相比之下,新課改后使用的教材在一些知識點的闡述方面更加細致和全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地理文化涵養。
二、加強了地理案例的設置
在新的地理教材中,地理案例的設置更加充足,實現了地理概念、一般地理規律、地理事實等內容與案例的完美結合。另外,新的地理教材選取的地理案例一般都和人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較強的真實度和可信度。轉變前的地理教材尚未注重地理案例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轉變后的地理教材將一些基礎的地理知識代入了地理案例,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能加強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地理教材的這一轉變符合新課改對教師傳授給學生更多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知識以及提升教學內容靈活性的要求。
比如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容方面,“區域農業發展”的相關知識是本章內容的重點,轉變后的教材在講述該部分的知識時就設置了“我國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的案例,從東北地區的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和交通、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入手闡述了我國東北地區適宜農業發展的因素,然后詳細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的布局特點,最后又立足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的目標,敘述了東北地區農業長遠發展的不利影響因素,如水土流失、黑土資源減少、土地鹽堿化等,展現了東北地區農業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發展方向。
三、邏輯性與學習規律的統籌程度更高
地理教材內容結構與學習規律的契合性主要體現在不同難度單元內容的編排方面,轉變前的地理教材盡管展現了很強的邏輯性,但是在邏輯性與學習規律的統籌方面存在著不足,轉變后的地理教材改變了單元內容的編排方式,完美結合了教材設計的邏輯性與難易知識編排的合理性。因此,轉變后的地理教材內容結構的邏輯性與學習規律的統籌程度更高,有利于教師展開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逐漸豐富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積累,推動學生實現由點到面、由部分到整體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城市與城市化”這一章的內容方面,轉變后的地理教材按照“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城市化”的順序來闡述相關知識。根據教學經驗和實際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城市化”的知識相較于其他兩個小節的知識具有更高的難度,知識面也更加廣。所以,這種章節編排方式采取了由局部到整體的邏輯結構,并且順應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一般學習規律,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城市化的標志等內容。轉變前的教材則按照“城市發展與城市化—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城市空間結構”的順序編排內容,未能充分順應學生的一般學習規律。
總而言之,新課改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必然路徑,有利于促進教育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對于高中地理而言,教材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我們應當探索發現教材轉變前后的內容變化,抓住新教材的重點內容,以此來選擇更恰當的教學方式,順應新課改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曹雪梅,劉信.調整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教學進度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5).
[2]楊穎輝.解讀高中地理新課改[J].內蒙古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