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
【摘要】“對分課堂”通過重構教學環節,重塑師生關系,吸收講授法和討論法的優勢,增添“內化吸收”的新內容,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筆者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環節、培養方法、教學特點、作業形式及教師發展等七個方面進行實踐研究,全面分析“對分課堂”的創新點與優勢,更好地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實現課堂教學的轉型與發展。
【關鍵詞】“對分課堂” ?教學理念 ?教學環節 ?教師發展
【課題項目】本文是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對分課堂”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研究》課題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8]GHB3566。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7-0077-02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設施、理念、課程、教材、教師等教育資源轉換為教育成果的關鍵環節。新中國成立后,受前蘇聯的影響,我國教育界一直信奉和實行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其教學模式是: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新知—布置作業?!拔宀浇虒W法”的基礎教學方法是講授法,講授法推行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主動施教者,學生是被動受教者,是一種填鴨式和灌輸式教育,忽視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出的學生思維不夠靈活,缺乏主動探究和創新能力。當人們逐漸認識到講授法存在的各種弊端,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探索和發展了眾多教學方法,例如合作學習、自主課堂、研討式教學、探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翻轉課堂、高效課堂等。實際上,這些教學方法的共同點都是以討論法為基礎?;谟懻摲ǖ母鞣N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主動性,但他們只是片面地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課堂討論的重要性,并沒有重構課堂教學環節,更沒有突破“五步教學法”的模式,老師們設計的討論環節也就變成了無效的討論,淪為應付檢查的一種形式,沒有實質性的意義?;谥v授法的傳統教學和基于討論法的眾多教學方法都走向了兩個極端,從而造成課堂改革的混亂,不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課堂教學最終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回歸到了傳統講授法。
“對分課堂”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復旦大學心理系博導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本土原創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張學新教授基于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原理,融合傳統講授模式與討論模式的優點,提出“對分課堂”新思路,筆者從以下七個方面來分析“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點。
一、從教學理念看:整合“兩個中心”。
基于赫然巴特教學理論的傳統教學和基于杜威、布魯納教育理念的美國教學改革,充分表明講授模式和討論模式的巨大價值。前者強調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后者強調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實踐證明這兩種模式都走向了極端,片面地追求其中之一都是不科學的。
“對分課堂”從理念上將“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相整合,把課堂教學清晰地分離為三個過程,分別是講授——內化吸收——討論,其關鍵在于把講授和討論分開,在中間加入內化吸收的過程?!爸v授”是教師講解課本重難點和主干知識,構建知識框架,是為之后學生的內化吸收奠定基礎;“內化吸收”是學生獨立、自主、個性化的學習和反思過程,形成自學成果為之后的討論做準備;“討論”是學生以小組來分享自學成果,相互答疑,共同進步,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和拓展應用。這樣就整合了以講授為基礎的“教師中心”和以討論為基礎的“學生中心”的優勢。
二、從教學模式看:三大子模式靈活應用。
“對分課堂”具體包括三大子模式:“當堂對分”、“隔堂對分”、“隔堂對分+當堂對分”?!爱斕脤Ψ帧笔侵冈谝还澱n中,完成講授、內化吸收、討論三大環節;“隔堂對分”就是講授環節在上一節課,內化吸收環節在課后,討論環節在下一節課,根據課時和教學內容,講授和討論環節分別可占用一節課或者半節課;“隔堂對分+當堂對分”就是在上一節課用“當堂對分”講一部分知識,然后讓學生課后不斷地去內化吸收,下節課繼續使用“當堂對分”講另一部分知識。
“對分課堂”的三大模式,可以供老師和學生根據課程內容、教學進度、知識的難易程度、學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進行靈活多樣的選擇,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教改提質增效。
三、從教學環節看:重構為四個環節。
我國學校課堂長期沿用“五步教學法”,在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新知、布置作業的教學環節中,教師都是主動者和灌輸者,學生都是被動者和服從者,教師課前準備好的思路和知識就是學生要學的思路和知識,長期下去,學生就會喪失主動探索、創新思維的能力?!皩Ψ终n堂”將整個教學過程重構為“四個環節”:講授—獨學—討論—對話。
“講授”要求教師做到精講留白,充分而不過分的引導。教師只需講重難點和主干知識就行,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但不能把知識講透徹或全部講完,要留下空白給學生,在后面的過程中自主地去完成。
“獨學”是學生個性化學習階段,不斷獨立思考,深化理解,形成反思成果。學生主要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或者做作業的途徑來進行獨學,然后按照對分教學特有的“亮考幫”作業的形式整理出來,這些作業成果是在為下一個討論環節做準備。
“討論”要求學生根據“亮考幫”作業的內容,或加入老師設定的命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通過討論,解決低層次的問題,整理和凝練出學生無法解決的高層次問題,留給下一個環節來解決。
“對話”要求師生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抽查若干小組的同學發言,了解學生的獨學、討論情況,或由學生提出在討論環節沒有解決的高層次問題,教師進行答疑解惑。
通過以上四個環節的教學,既發揮了教師講授的優勢,又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真正實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課標要求。
四、從培養方法看:“先學后教”轉為“先教后學”。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傳統教學在實際操作中,老師往往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新課內容?!皩Ψ终n堂”卻不鼓勵任何形式的課前預習或自學,主張“先教后學”,強調教師講授后的學生復習,就是“對分課堂”中的內化吸收環節。對分理論認為,“預習是無指導的學習,而復習是有指導的學習”。對于比較難的課本知識,學生越看越不懂,甚至增加對知識的恐懼和厭煩心理,這樣的預習是無效的。對于簡單的課本知識,學生瀏覽之后就覺得自己懂了,在心理上總覺得自己會,課堂上就會輕視老師講的內容,結果是一知半解。這樣的預習是多余的。如果采用“先教后學”的方式,老師講過之后學生對教材的框架體系、重點知識理解了,帶著已掌握的知識和存在的疑問再去學習,這樣目標性很強,更容易理解難點知識并實現查漏補缺,從而做到對知識的內化吸收?!跋冉毯髮W”要比“先學后教”更加符合腦科學原理和認知心理學原理,科學地培養學習方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地提高學習能力和效率。
五、從教學特點看:從一人獨霸到對等分配。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整節課都是由教師一個人單向灌輸,學生的互動也是根據老師的語氣隨聲附和,并沒有真正地獨立思考和互動起來,更沒有時間去內化吸收。這種一成不變的灌輸式教育,是教師獨霸了整個課堂。
對分課堂與傳統課堂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對分課堂通過重塑課堂的權利結構,改變師生間的社會關系,從“一人獨霸”轉向“師生對等分配”。從教學特點上看,對分課堂呈現出“時間對分”、“權責對分”、“知識對分”、“教學對分”等特點?!皶r間對分”是指分配一半時間用于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用于學生內化吸收和討論;“權責對分”是指教師把教學的一半權利與責任交還給學生,學生有權利和責任在課堂中自主探討學習;“知識對分”是指教師講授一部分知識,另一部分知識由學生通過內化吸收和討論去深化理解和拓展運用;“教學對分”是指改變過去教師純粹的教和學生純粹的學,教師和學生都要承擔教與學,相互教、相互學,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當然,把“對分”不要形而上學地理解為絕對平分,“對分”只是宏觀上的要求,具體操作要根據課程內容、難易程度、教學設計等靈活地分配時間、知識、權責、教學等。
六、作業形式:“亮考幫”。
“對分課堂”有自己獨特的作業形式——“亮考幫”,是在“獨學”環節整理出的反思成果。什么是“亮考幫”呢?“亮考幫”是對分教學中的一個主要作業形式。“亮”指“亮閃閃”,學生列出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的心得;“考”指的是“考考你”,學生列出自己已經掌握,但覺得其他同學可能困惑的知識點;“幫”指“幫幫我”,學生列出自己還不懂的知識點,在課堂討論時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
七、從教師發展看:從“吃老本”到“學習型”轉變。
在講授模式下,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并不需要應對太多的新問題。多數老師就用同一份教案給不同班級、不同屆的學生上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師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失去對教學創新的動力,造就了一大批“吃老本”的教師。
“對分課堂”要求權責對分,教師和學生各自享有一半的權責,這樣就給予了學生自主探討學習的巨大空間,在課堂的“討論”和“對話”環節,學生能夠集群體智慧,提出、討論各種各樣的相關問題,拓展、延伸出新的問題,出現“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情形。如果教師不及時學習、充分備課,在課堂的“對話”環節,教師將無法有效地答疑解惑,這將嚴重挑戰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甚至會被學生“趕”下講臺。因此,“對分課堂”能夠倒逼老師加倍地努力學習新知,探究新問題,開拓自己的視野,不斷提升自我素養。在這個過程中,能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凸顯教師職業價值,真正做到“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培養出“專家型”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夠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
綜上所述,“對分課堂”將講授模式與討論模式相融合,實現了對“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兩大教學理念的整合,吸收講授法和討論法的優勢,摒棄它們的弊端,增添內化吸收的新內容,是在教學模式上的一次深度創新,構建了一種本土原創的全新教學模式,使之更加適應中國教育現狀的需求,能夠促進傳統課堂的變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