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思臧瑤
摘要:小學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中,在新課改的逐漸改革下,小學課堂逐漸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強調要選擇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科學教材進行教學,同時,生活化教學要貼近生活實際,不僅能夠讓學生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堂知識來解釋生活中出現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課程當中,盡可能的讓學生回歸到生活上,同時在培養學生生活化教學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讓學生學好科學、用好科學,才能更好的創新科學,小學科學教育處在啟蒙階段,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階段,將科學教育的中心環節融入到學生的教育中,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質量,構建高效和有意義的科學教學。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傳統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困境、小學科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129(2020)06-0254-02
Abstract:theelementaryschoolscienceknowledgecomesfromlife,underthegradualreformofnewcurriculumreformintheelementaryschoolclassroomuselifeofteachinggradually,emphasizestochoosethescienceteachingmaterialsforprimaryschoolagecharacteristics,atthesametime,thelife-orientedteachingtoclosetothereallife,notonlycanletthestudentsandthecombinationofreallife,alsocanletstudentsuseintheclassroomknowledgetoexplainlifephenomenon,tosolveproblemsinlife.Therefore,indevelopingsciencecurriculum,teachersshouldtrytheirbesttoletstudentsreturntolife,andimprov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onthebasisofcultivatingstudents'life-styleteaching.Onlywhenstudentslearnsciencewellandmakegooduseofscience,cantheyinnovatesciencebetter.Primaryschoolscienceeducationisintheenlighteningstage,andteachersshouldmakegooduseofthisstage,integratethecorelinkofscienceeducationintostudents'education,improvethequalityofprimaryschoolscienceeducation,andbuildefficientandmeaningfulscienceteaching.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difficultiesintraditionalelementaryschoolscienceteaching,thenecessityofscientificlifeinelementaryschool,thesignificanceofscientificlifeinelementaryschoolteaching,andthespecificstrategiesofimplementinglife-styleteachinginelementaryschoolscienceeducation.
Keywords:Primaryschoolscience;Life;Theapplicationstrategy
引言: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的生活中蘊藏著許多科學知識,學生也處處與科學打交道,因此讓學生學好科學十分重要。學校的科學教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讓人們了解自然,更可以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提高學生改造社會、改造大自然的能力,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差,對于一些科學知識很難吸收,教師在開展科學教育的活動中,要善于從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開展各種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科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1傳統小學科學教學的困境
1.1教學內容抽象枯燥,與生活實際脫離。教師在開展科學教育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教科內容脫離了實際生活,因此會導致學生感到晦澀難懂,琢磨不透。教師在創新教學內容的同時,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課堂教學封閉。學生在脫離生活實際和被動接受的情況下,學科學知識是毫無意義的,學好科學要充滿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高效的科學教育[1]。
1.3教學方式單一。教師在開展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方式單一,灌輸式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成了教師一個人主導的舞臺,而學生成了被動學習者,喪失了求知欲和主動學習的態度,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科學教學方式,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到科學教育當中,才能更好的提高科學教育[2]。
2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科學教育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覺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要了解科學與日常活中的聯系,并發展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實際問題。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活動性課程,科學教育能有效綜合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和技術領域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幾乎都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當中,同時又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所以在開展科學教育的活動中,要將生活教育融入到科學教育中,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科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從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來看,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抽象邏輯思維逐步發展,因此看問題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教師在開展科學教育的過程中,要建立學生生活的經驗,從而有效提高科學教育。
3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要想做到科學教育生活化,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科學教育的教學效率。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科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帶有興趣參加到科學活動中,并在生活化的科學情景當中和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科學知識,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科學整體素養,與此同時,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教育,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從而使科學教學策略不斷改進,創造性不斷增加,從而讓學生學得快和高效完成。
4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4.1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科學知識源于生活,教師在開展科學教育中應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同時小學生的頭腦思維能力不強,不能了解一些現象和深刻的道理,枯燥乏味的科學教育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選取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喜愛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身邊。同時,將理論化的知識生活化,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3]。例如在學習《光》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光線是怎樣傳播的,同時讓學生把筷子放在盛滿水的杯子中觀看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其次,讓同學們想一想,在炎熱的夏天里人們為什么喜歡穿淺色的衣服?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讓學生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識和科學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加以解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4.2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教育,教師可通過日常生活中讓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從中引發自身的聯想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技能。例如本應該在課堂上用燒杯和導管做實驗的工具,可以改成身邊隨處可見的道具和素材進行科學實驗,打破規規矩矩的教條式教學和沉悶的課堂氛圍,通過讓學生利用生活實際開展一些實驗活動,那么學生不僅能很好完成自主想象的實驗,也可以在實驗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4]。如在學習完《重心》后,教師可以在課后安排學生進行雞蛋殼兒紙,硬板顏料等一系列物品,不倒翁,并且在課后做完,下次上課之前可以在班上展示,學生們制作完后,教師可以通過點評后解釋不倒翁的原理“不倒翁是由于上清下重重心在下面,從而使物體保持平衡”,這樣的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將日常的實驗與生活實際相連和極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的提高了對學生的科學教育。
結語:總之,科學知識的獲取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教師在傳授科學教育,要充分挖掘科學與生活實際間的關系,并一起加以利用,通過創設良好的生活化情境,啟發學生探索和研究科學知識,最終實現科學教育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蔣易靜.淺談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9(5):55-55.
[2]張福鑫."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J].名師在線,2019,000(001):P.45-46.
[3]黃妹.小學科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初探[J].明日,2019(5):0310-0310.
[4]徐芳.小學科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初探[J].明日,2019,000(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