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柳
摘 要:“教就是為了不教”,這是我國現代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讓學生“動”起來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教就是為了不教”。
關鍵詞:葉圣陶;“教就是為了不教”;數學教學
“教就是為了不教”,這是我國現代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如何讓自己的教學能達到“教就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結果,是戰斗在教育一線的所有老師的終極奮斗目標。如果一個班級能真正做到“不教”也能完成學習任務,具有這樣能力的學生肯定是卓越學生,具有這樣能力的班級肯定能成為卓越班級。如何能真正做到“教就是不教”呢,個人認為只要讓學生能真正做到一個字——“動”就可以了。到底是怎么個動法呢,個人認為只要做到以下幾“動”就ok!
一、心動。
讓學生心動,就是讓學生打心眼里接受這門學科,并喜歡上這門學科,對學習有足夠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之一。數學學科相對于其它學科來說,比較枯燥乏味,重邏輯思維,缺故事情節。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讓學生愛上數學,是首要的任務之一。如何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呢,作為數學教師首先必須做到讓數學課堂變得生活化,情趣化,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并能感受到數學的重要性,從而喜歡數學,愛上數學。所以作為教師首先就是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能積極參與其中,師生互動融洽,愛上了你的課堂,何愁孩子不愛你教的學科呢?讓學生對你的學科感興趣,這是要達到“不教”的第一個條件。
二、激動
所謂激動就是讓學生能在你的課堂有心情愉悅的感覺,讓自己一直處于興奮的狀態。如何讓孩子一節課的心情都非常興奮,處于激動的狀態呢?我認為老師只要在課堂上真正做到關注每個孩子,真正喜歡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你的課堂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并得到老師的足夠肯定,作為孩子怎么可能不興奮呢?因為他們發現在你的課堂上,他們個個都是天才,有了自信的孩子自然而然想到要充分表現自己,有誰不愿意聽好話呢?更何況他們是還未成年的孩子。學生能在你的課堂上保持興奮,是達到“不教”的第二個條件。
三、被動
因為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學習對于他們來說還是被動的,從內心明白“學習是為自己的”這一道理的孩子少之又少。所以小學階段,尤其在低年級,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必須讓孩子從小就具有責任心,培養學習習慣以及責任心的過程其實就是讓孩子在家長以及老師的督促下被動學習的過程,久而久之具有正確的認知觀,從而被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經歷了在外界壓力下而被動學習這一過程,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離老師的“不教”又近了一步。
四、主動
為什么可以不教,其實也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有能力主動完成學習任務,掌握相關知識。如果前面這三個環節能做到位,學生必定能做到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勤能補拙”都能說明這個道理。只要孩子心中有目標,就能做到主動去完成學習任務,能主動完成學習,離老師的“不教”更近一步了!
五、動腦
要真正能做到“不教”,在學習的過程中,光有熱情還很不夠。“勤學好問”固然好,但我個人認為勤學應該比好問更重要。如果一個學生如果一遇到問題就老想著依賴別人,而自己懶得動腦,我覺得這樣的孩子學習再勤奮也不一定能有特別好的效果。作為教師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重要,對于孩子的提問不能有問必答,而是有選擇性的“指點”。所謂指點就是教師在給學生提供學習上的幫助時,不應該全部包辦,而是應該不厭其煩的啟發引導,讓孩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的大腦能夠飛速運轉。孩子只有學會動腦,教師才有可能“不教”。
六、動筆。
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尤其在數學學科上經常會發現在課堂上發言非常積極,回答問題準確率很高,在課堂上經常帶給你“驚喜”的孩子,可是他獨立作業時卻錯誤百出,考試時卻經常能帶給你“驚嚇”!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出現呢?因為馬虎、毛躁往往聰明、自信同在。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喜歡動筆來幫助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題意,所以最容易出現不該有的錯誤。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就應該讓孩子養成先動腦,再動筆的好習慣。讓孩子明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一道理。養成動筆畫圖助理解、動筆算題免錯誤的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考試時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教師才敢“不教”。
綜上所述,要真正做到“教就是不教”,首先要讓學生在教師被動的“教”的過程當中真正動起來,只有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主學習,自主分析,逐步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教師才能放手“不教”。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同時也可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教師和學生“雙贏”的結果!既然“教就是不教”是師生雙方都非常受益的事情,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