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萍
摘 要: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準確恰當的提問,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積極思考,主動獲取新知。精心設計的問題,在合適的時機提出,不僅可以激發思維的火花,還能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共同提高,使課課堂高效、藝術。
關鍵詞:數學;分層教學;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維進入競技狀態,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在我從課堂提問的設計和提問技巧對數學課堂提問藝術進行探討。
一、 精心設計問題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必須設計好課堂提問。
1、 找準切入點,突出問題的精要性。
課堂提問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圍繞學習目標,就教材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弱點、疑點設問。每一問都要問到點子上,要選準問題的切入點。另外,問題的設計不能過于繁瑣,沒有主次,要體現少而精的原則。否則就可能抓不住重點,反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 難易適度,使問題具有層次性
古人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難者”。設計問題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由淺入深,由表入里。對復雜問題化整為零,分散難點,逐步深入,各個擊破。設計的每一個問題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給學生以成功的喜悅。當問題難度過大,跨度太寬,不能三言兩語就解決時,學生就會茫然,有層次的提問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對每節課的重點、難點,提問的層次要密集些,較為簡單的知識層次跨度要大,以免浪費時間。所以提問要有詳有略,層次井然,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得以深化。
3、 啟動思維,體現問題的啟發性。
有效的思維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內在聯系及發展在學生最感困惑的認識焦點上設疑,在學生的思維缺陷處設問,把啟發式教學落到實處。所提的問題必須讓學生經過回憶、對比、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之后才能得到答案,而不是從課本中就能找到現成的答案,或只是簡單的背誦復述。
4、通俗易懂,使問題具有鮮明性。
提問的問題要明確,題意清楚,語言簡明,用詞準確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一聽就明確要回答什么,給了什么條件。反之,問題不明確,條件模糊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想象力,學生將無從下手,無言以對或答非所問。
二、探究發問技巧
同樣的問題,提問的時機、方式、節奏不同,甚至提問的學生不同,教學效果往往也不同。因此課堂提問還應講究一定的技巧。
1、 審時度勢,把握時機。
課堂教學重在啟發學生思維,則要求教師在提問時善于抓住契機,并進行適當調控,問到點子上。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當學生進入了“憤”和“悱”狀態,才是提問的最佳時期。教師在提問時,要善于用語言、手勢、表情等方式激發學生,并適時誘導,然后根據學生表現恰到好處把握提問的時機。
2、 變式提問,誘發興趣。
問題難易不同,目的不同,發問的方式也不同。一堂課中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提問,力求靈活多樣,采取正問反問相結合,若方式過于簡單,就會使學生護額的乏味,枯燥,進而反感,生厭學情緒。
3、 適當停頓,留有余地。
思維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一般需要分析,思索,歸納,綜合,比較,概括等過程才能完成,所以需要思考時間。因此提出問題后要稍微留一點時間,給學生留下思考余地。停頓時間長短根據問題難易程度而定。在這段時間里,教師不能無事可做,更不能頻頻追問,干擾學生思考,而是要用鼓勵的目光環視全體,或者傾聽小組討論,以獲取反饋信息,并確定提問時機和對象。如果提問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不出,陷于困境,課堂就成了教師自問自答,導致課堂變回“填鴨式教學”。
4、 面向全體,因材施問。
不少教師課堂上存在偏向心理,喜歡提問成績好的學生,使這些學生能力提升較快。相反,經常被遺忘的學生則喪失自信心,產生自卑感,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所以提問要面向全體,除根據學生的反應確定人選外,還要分難度較輕的問題給相應程度的學生,因材施問。這樣才可以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習困難的學生創造學習的氛圍,促進全體學生共同提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體現,是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的教學手段,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和原則性。只有用心琢磨,科學實施,才能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略談學生讀書,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吉臨榮,(問題提到“點子”上,《中學教育》),2011年
11期
[3] 張平定,(“有益提問”的方式探析,《考試周刊》)2011年
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