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毅

【摘 要】:目的:就急性脊柱創傷診斷與治療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選人員均選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脊柱創傷患者(30例),所有患者接受的相關影像檢查后,對其實施了腰椎后路減壓內固定術。結果:經有效的診斷與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情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術后恢復良好,通過與治療前相關數據的對比,數據間呈現的差異明顯,滿足了統計學條件(P<0.05)。結論:針對急性脊柱創傷患者而言,完全其檢查診斷,并給予針對性的治療,能夠進一步降低或規避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急性脊柱創傷;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1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人員均選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脊柱創傷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占比較大,有20例,女性患者相對較少,有10例,年齡在25至61歲之間,中位年齡為43歲。已將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者排除,提前征得了患者及家屬的同意。通過對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的分析、比較,沒有發現數據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2) 方法
1)診斷方法:在患者入院后,醫務人員要及時了解受傷原因,并給予常規體格檢查,以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之后在對患者實施X線、CT、MRI影像學檢查,以進一步對患者的受傷位置、嚴重程度等進行明確,之后在基于患者診斷結果的前提下,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檢查程序:先對患者實施X線片檢查,將受傷部位予以明確,再給與CT檢查,將層厚及間隔設置為5mm,與患者脊椎后緣相垂直角度,以進一步掌握患者的骨折程度,最后對患者的受傷部位實施MRI檢查,掃描厚度為5mm,層間距參數為0.20至0.25mm,此項檢查目的是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神經血管和軟組織受損現象。
2)治療方法:對患者實施腰椎后路減壓內固定術,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麻醉處理,幫助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將X線片結果提示的病變位置作為手術入路,手術的切入點則在棘突后方部位,切口長度控制在10至15例范圍內,逐層的將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充分暴露小關節突,在成功分離病變位置不穩定橫突結構后,暴露病變椎體結構,之后在錐節位置置入椎弓根螺釘,以是實現復位,待椎體高度恢復城后后,還需對椎弓內固定系統進行完善。同時,將多余肥厚的黃韌帶切除,將硬膜囊充分暴露出來,擴大側隱窩,并對突出的椎間盤進行探查,給予硬膜減壓治療,以到達接觸脊髓和神經壓迫的目的。上述操作完成后,就需將螺棒和螺釘進行連接,并固定住螺帽,及時予以止血、沖洗,常規放置引流管,做好傷口的縫合處理。在手術后第二天將引流管拔除,術后7天實施X線復查,術后14天為患者佩戴腰部支具,鼓勵患者下地活動,囑其不可做彎腰動作。
(3) 觀察指標
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相關醫務人員要做好患者的病情監測,分別在術后的7天河30天實施X線片復查,以進一步對患者的骨折恢復情況進行了解,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骨折錯位等現象,并嚴格按照frankel分級標準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并依靠影像學檢查,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測定等,認真進行記錄。
(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數據的處理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計量、計數資料分別予以t、X2檢驗,經有效檢驗后,如若數據P值在0.05范圍內,則說明滿足了統計學條件(P<0.05)。
2 結果
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經有效的診斷與治療后,且神經功能損傷情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術后恢復良好,神經功能評級呈良好狀態,通過與治療前相關數據的對比,數據間呈現的差異明顯,滿足了統計學條件(P<0.05)。見表1。
3 討論
針對急性脊柱創傷而言,其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創傷性疾病,會嚴重損傷患者的脊髓,具有致殘率高等特點,如若患者沒有及時得到治療,就極有可能威脅其生命,對此在實際的治療中,需及時對患者的傷情進行檢查、診斷,從而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1-2]。值得注意的是,在診斷的過程中,為進一步對患者的損傷部位、類型等進行了解、明確,就需完善相關影像學檢查,以CT、X線片及MRI為主,其中CT檢查,能夠清楚的將患者的椎體及其周圍骨折情況顯示出來,利用圖像重建技術,就可對患者的骨折位置等情況進行明確;X線片檢查具有操作簡單等特點,適用于初步診斷,這主要是因為其對于骨折及附件結構的敏感度相對較低;MRI檢查的實施,能夠進一步對患者的椎間盤、脊髓等神經根方面進行檢查相較于CT檢查,此方式更具優勢。三種檢查診斷方式的聯合使用,可進一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避免漏診情況的出現[3]。同時,腰椎后路減壓內固定術是治療骨折的有效方式之一,具有創傷小、解剖結構簡單等優勢,術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較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規避了死亡率的出現,效果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治療方式不適用于前方致壓未接觸者,亦或是因致壓的遲發性不全癱瘓患者[4]。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脊柱創傷患者而言,完善其檢查診斷,并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有效確保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
參考文獻
[1] 葛茂鎖.急性脊柱創傷的臨床診斷及切開減壓椎弓根內固定治療的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9,5(23):125-127.
[2] 高彬.急性脊柱創傷的診斷及微創手術治療的效果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9,34(5):721-722、729.
[3] 張俊鋒.急性脊柱創傷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7(6):25-26.
[4] 沈廣榮,王海霞.急性脊柱創傷的診斷與治療探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5(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