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月
摘 要: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特點,強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溫儒敏教授在探討部編教材使用方法時,提出要避免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語文知識體系化教學,要突出“隨文學習”“隨堂訓練”理念,關注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習得言語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由此,順著課堂,抓住課文教學契機,從言語知識積累、訓練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夯實語文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隨文訓練;言語素養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5C-0079-02
語文教學,其核心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在課改實踐中,很多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往往對語言知識、語法修辭等知識點進行體系化教學,這種教法,盡管有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但卻忽視了語言習得需要日積月累的漸進過程。反復操練,很容易讓學生喪失語文學習熱情,消解言語表達積極性。“隨文學習、隨堂訓練”,其特點是圍繞課文教學,在課堂中融入語法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模仿、訓練中習得語用能力。
一、抓住字詞訓練,從閱讀中生成語感能力
語言文字是構成文本閱讀的基本內容。語文閱讀課堂,學習字詞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課文時,教師要通過對字詞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文本意義,學習語言文字,把握言語表達形式。對生字、生詞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文本整體的理解,把握文本的主旨思想。同時,以閱讀為途徑,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思考,理解文本的內涵,反過來又能夠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通常學習語文,要遵循“言語——思想——言語”的認知規律,要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逐漸體會文本情感。隨文學習、隨堂訓練,無需做更多的應試訓練,而是要參照不同的文本特征,靈活、動態地拓展語用教學途徑。
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有段描寫:“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該句所描寫的對象是水泥道,對該句的閱讀,學生最初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分析該句,從言語修辭上講,屬于比喻句。但在課堂上,不需要過度強調比喻等修辭手法,我們要帶領學生,從反復朗讀中,讓學生邊讀邊想,對水泥道與地毯形成直覺感受;接著,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文中的“地毯”是什么?鋪滿水泥道的落葉,與地毯有何相似之處?整個句子是通過哪個詞語構建起來的?
對課文語句的剖析,要避開單純地講解,而是要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問題,從問題中認識語言文字,理解該句的比喻手法。顯然,該句所采用的修辭,比普通的語句描寫更有趣味,也讓學生能夠從打比方中感知語言的妙趣,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因此,讀課文,要抓詞句,從閱讀中帶領學生推敲字詞,從語言實踐中挖掘文本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開發想象,將語言文字與生活聯系起來,生成語感能力。
二、注重言語積累,指導學生洞悉言語智慧
學習語言,從感知到運用,言語積累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平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關注學生的日常積累。語用訓練,需要學生從大量的言語積累中,豐富言語感知,為語用能力的習得增添光彩。
積累語言是漫長的過程,也是學好語文的必由之路。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從一開始就關注學生的言語積累,使其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將所學的言語知識轉化為語用能力。
在《大自然的聲音》學習中,對于文中描寫聲音的詞匯,如“淙淙”“唧哩哩”“嘩啦啦”“叮叮咚咚”“滴滴答答”等,在閱讀時,教師要提示學生將其圈注出來。然后,結合學生平時的閱讀與積累,讓學生思考這些詞匯還可以形容哪些事物?同時,在反復閱讀這些詞匯時,有哪些發現?原來,這些詞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卻表示了不同的聲音。象聲詞的學習,讓語言表達更加生動、有趣,除了這些象聲詞外,同學們還能說出更多的象聲詞嗎?如此一來,結合文本中的詞句學習,拓展對其他典型的詞句內容的學習,喚醒學生的言語積累。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多讀、多背、多說、多寫中,讓言語積累更加豐富多彩。同樣,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也要引領學生在朗讀中反復體味語言,達到背誦效果。
在讀賀知章的《詠柳》時,很多學生不理解詠柳的意義,只是從詩句中感覺很通順。“二月春風似剪刀”,寫出了春回大地,春風吹醒了萬物,柳樹長出了新芽,猶如被“剪刀”所剪成的樣子。在引領學生進行反復朗讀中,讓學生體味到詩的韻味與情感。
再如,對于《村居》,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主題?顯然,對春日兒童放學后嬉戲場景的描寫展現了童趣的快樂,而很多學生卻被詩中的“紙鳶”所吸引。盡管從“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學生看到了放紙鳶的快樂,但更多的是對時光匆匆的感慨,讓學生珍惜時間,學習并快樂成長。
教師作為課堂引領者,要重視學生的積累性訓練,要在課文教學中,有計劃地向課外延伸。在大聲朗讀與深層思考中培養學生閱讀詩詞的畫面感,體會詩意與情感。熟讀成誦,讀誦結合,讓學生從平時的閱讀中,積累字詞句段,學習不同課文的不同的謀篇布局的寫法,將豐富的言語修辭手法,內化到言語思維中,這樣才能夠構思行文,做到自然流淌。另外,針對課文閱讀需要,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之相關的其他文本類型,讓學生在課后閱讀中,豐富閱讀視野,提高閱讀質量,積累更多的言語知識。
三、巧設練習任務,喚醒學生語用意識
理解是基礎,積累是儲備,運用是目的。言語能力的養成,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來達成。通常,在語文課堂中,學習言語知識,理解語用方法,并不是根本目的,最終還要歸結于實踐運用。葉圣陶提出:“閱讀與寫作是對等的兩回事。”學習了知識,積累了方法,還要從運用中表達出來。
在課堂上,教師要發揮“導向”作用,要通過設置隨堂訓練,讓學生將知識儲備與表達實現銜接。理解、積累了語文知識,再通過專門的語用訓練,來鞏固和提升言語素養。因此,教師要樹立語用意識,在課堂上,積極探索不同的語用訓練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
在學習《大自然的聲音》時,文中有很多象聲詞,學生也了解、認識、積累了一些象聲詞。在設置任務時,教師讓學生寫一段話,運用自己熟悉的象聲詞來表達生活中的各類聲音。利用學過的知識,通過寫話方式,將之進行運用,正契合“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的教育規律。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讓學生將言語知識進行遷移運用。隨堂訓練,教師要積極創設讀寫情境,鼓勵學生從讀、寫中發展語言綜合能力。
在學習二年級《植物媽媽有辦法》后,我們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還有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接著,利用連續的一組動詞,如“乘著風、紛紛出發、蹦著跳著、落、停”等,模仿課文進行寫一寫。在課文學習中,教師要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學寫、仿寫、擴寫、改寫,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體會修辭手法的運用,感受人物言語、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的變化。
另外,教師也要關注文本段落、篇章結構的銜接,指導學生提煉謀篇布局的方法,如“總分總”“并列式”等寫法的運用,把握段落承接關系的轉合,循序漸進,讓學生感受表達語文知識的樂趣。
四、結束語
隨堂訓練,要把握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教師要結合文本,拓展視野,把握訓練的整體性、層次性,讓學生從理解文本入手,增強語感與語用能力。需要強調的是,教學要貼近小學生的心智特點,在課堂上,多一些感性的積累,少一些語法的分析,既要關注學生全體,又要兼顧學生個體,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內化言語知識,提高言語素養。
參考文獻:
[1]黃志云.基于語用觀,調整詞語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9,(34).
[2]李小紅.隨文練筆——指向語用的有效“落點”[J].當代教研論叢,2019,(2).
[3]張亞萍.關于小學生語言素養培養的要素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6,(18).
[4]顧峰.從“語言”到“言語”——課前美文分享對小學生語言素養積累與提升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
[5]韓希粉.淺談如何提升小學生語言素養[J].中國教師,2013,(18).
[6]鄧仕榮.淺談小學語文隨文練筆有效訓練途徑[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5).
[7]張曉靜.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隨文練筆[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6).
[8]陸睿英.緊扣教學文本,有效隨文練筆[J].中國校外教育,2010,(1).
[9]任慧芳.小學語文教學要立足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訓練[J].甘肅教育,2017,(15).
[10]黃文霞.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文練筆”的基本形式[J].教學與管理,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