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菊

摘要:目前微課已成為我國教育技術創新與課堂變革的新熱點。微課的出現,在教育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也引發了一波波的“微課熱潮”。在明確的教育目標之下,以短小精悍的視頻形式向學習者傳達教育內容,有效地應用于移動學習、在線學習、混合學習或翻轉課堂、電子書包等多種網絡學習環境中,共享性突出,在各個學科教學實踐中迅速運用并發展。本文以初中歷史部編版《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一課為例,探索初中歷史學科微課的設計與制作。
關鍵詞:微課;創新;歷史教學
一、選題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主要介紹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在探索道路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事件較為繁雜,有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三灣改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建立紅色政權八個史實,而微課的選題要在眾多的知識點或教學環節中提煉出重點、難點或興趣點予以重點解答,為探究歷史問題,從學生熟悉的事物著手,引發學習興趣,同時提出新問題,引發深入思考,進入歷史思維,本課選取了“八七會議”這一知識點進行微課的設計與制作。
二、教學設計
微課的教學設計包括微課教案設計、微課課件設計、微課配套練習設計等,但應注意要盡量減少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和記憶負擔。本課的微課屬于問題探究型,因此在講授知識點之前設計了歷史材料探究的解題指導,隨后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引入《最近農民斗爭的決議案》和《毛澤東:在中央緊急會議上的發言》等歷史材料,學生自主對“八七會議”的內容進行探究,此外,利用動畫、圖片、音頻等元素完成高質量的微課課件,使微課成為在進行不斷完善的的動態資源。
三、視頻制作
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內容,錄制方式眾多,根據記憶加工理論,為在短時間內給學生以認知上的歷史思維訓練,本次選取PPT錄制的方式,在微課課件完成基礎上,加入講解,形成微視頻形式。在片頭部分,呈現本次的課題與適用年級,并加上制作單位與作者;在材料部分,未選擇再次帶領學生閱讀材料,而是留有思考時間和動態橫線提醒重點,教師成為課堂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者,這也是充分體現新課改的要求;在微課結尾部分,留出給學生思考和回味的空間。此次錄制共五分鐘,對于“八七會議”的內容進行探討分析,語言精練、發音準確,加入當時會址圖片,生動形象,節奏合適,充分利用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的教育教學規律,形成高質量的視頻。
四、微課教學活動實施
鑒于本課內容繁雜,為將所有知識串聯在一起、具有邏輯性,本次微課嵌入課堂教學中使用,此方式集中了學生注意力,通過閱讀文字材料、觀看視頻環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通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從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對井岡山道路形成系統的認識,理解毛澤東開辟的井岡山道路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
五、微課評價與教學反思
經過課堂實踐與中國微課大賽的評審標準對于本次微課進行評價與反思,發現此形式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對此新穎,有興趣探索歷史問題,特別是對毛澤東的“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理論十分新奇,相互之間不斷探討,對井岡山道路的認識逐步清晰。
六、形成微課資源上傳到網絡平臺
本次微課無參賽性質,為體現微課的共享性,將“八七會議”微課、課件打包成學習資料包上傳到了網絡平臺如微課網、學生淘客網等平臺,供學生和同行相互學習和研究,以豐富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探索。
微課的發展與未來主要體現在網絡學習中,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微課已被學生納入學習方式之一,極大地豐富了網絡學習資源,同時,也促進了歷史教學方式的研究與探索。作為一線教師,也應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讓歷史教學開出絢麗之花。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5):31-35.
[4]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第18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