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君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平遙紗閣戲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獨特的藝術樣式呈現出其在三晉農耕文化背景下的特殊身份和價值,純粹地反映出晉中地區民俗文化的特質。
關鍵詞:“平遙紗閣戲人”;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形式
我國有著遼闊的地域,民族眾多,因地域環境及內部生活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式,這些不同的文化形式因核心——母體文化的一致性與整體性,形成了既統一又多元的物質文化形態。不同地域的人文價值和地理特征具有差異,各地域的傳統文化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又形成了各自鮮明的文化特征,呈現出“內核-邊緣”的二重構造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隱藏在民間,傳承著不同的民俗事象,同一類民俗事象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表現,種種不同可以揭示某一地區的環境、文化、風俗習慣的時代特征,凸顯各地域的鄉土特征,展現出人類文明的演進以及文化的多樣性,有助于研究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
基于農耕文化的基本元素,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化載體。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其“平遙紗閣戲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獨特的藝術樣式呈現出它在三晉農耕文化背景下的特殊身份和價值。
“紗閣戲人”簡稱“紗閣”,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從創作意識到審美情趣,從精湛的工藝技法到表現手法的多樣,其珠聯璧合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價值,遠遠超過了它與環境的單純組合。史料記載,“平遙紗閣戲人”最初創制36閣,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現有28閣保存完好,閣從外而內分為木閣、隔斷、戲人和道具四部分。木閣形制規范,每閣高77厘米,寬83厘米,深44厘米。閣檐飾以花欄雀替,裝飾成戲臺臺口模樣。一閣一戲,一戲一場,每閣都是一個靜態的舞臺,戲人臉譜、姿態、手勢、表情、服飾等栩栩如生。
在民俗文化背景下,“平遙紗閣戲人”借鑒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所表現的內容多取材于當地老百姓熟知和喜愛的傳統劇目。在表述形式上,武戲有《岳飛北征》《戰洛陽》等,文戲有《斷橋》《滿床笏》等,閣閣不同;角色有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在人物特征的塑造上,公主的驕矜、駙馬的怨氣,黃天霸的怒氣、竇爾敦的霸氣,白素貞的愛戀、小青的怒氣、許仙的追悔,一招一式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傳承了獨特的晉商文化內涵和地域風俗習慣,形成了晉中地區的風格。這一地區歷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崇尚榮華富貴、科舉及第、清高儒雅、五德俱全等觀念,并將此作為“紗閣戲人”表現的題材,每閣作品的制作手法細膩精巧,整體表現敦厚淳樸的藝術效果。在造型上,“紗閣戲人”集中體現了晚清時期多種民間藝術形式,充分利用材質特點與文化屬性,從生活中捕捉靈感,把一個個編織的故事講述得聲情并茂、惟妙惟肖。這些作品通過文圖線索、時間串聯,語言呈現、意境營造,實現了“物”與“心”的相通合一。以深入人心的地域審美意識為基礎,將當地特有的麥秸、高粱稈、紙質材料等藝術地編織成飽含儒家精神的系列作品,通過具有地域文化歷史印痕的戲劇的“再”展示,表現出以晉商精神為內核的獨特面貌和家國情懷,強化了作品的寓意及歷史感。魂魄的存在是一種精神的傳遞,這是一種智慧的傳承,更是“工匠精神”的體現。作品在這里可以是物的載體、信息的載體,也可以是時間的載體,承載了多重文化寓意和深刻的精神啟示。
作為民間藝術的“平遙紗閣戲人”,制作工藝上主要采用了民間喪葬習俗中的紙扎工藝、傳統建筑中的彩繪技藝、民間泥塑中的彩塑技藝。民間藝人將多種民俗事象的技藝融為一體,塑造了獨具特色的“戲人”,這是平遙這方三晉沃土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淀結果。追溯“平遙紗閣戲人”的文化淵源,可看出晉中地區民間喪葬習俗,在宋代以后得到一定的重視。其在制作上,大量借鑒民間傳統技藝,如平遙“雙林寺”的彩塑和傳統推光漆器十分精致,又如元雜劇在三晉地域興盛,得到上至官宦紳士,下至庶民百姓的喜愛。平遙是晉商大都會及商貿集散地,“紗閣戲人”的盛行與眾多商人的推崇有關。在正月元宵節社火期間,“紗閣戲人”被展示出來供人觀賞。依當地風俗,剛成婚的新婚夫婦買燈祈子,將蠟燭點燃放置于紗閣前,并進行許愿、還愿。民間百姓遇有婚、喪之事,也會租來幾閣紗人放在特定的空間場合。“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因此,“事死如事生,事之如事存”成為此時當地人奉行的喪事準則。 這種形式既反映了當地百姓對民間戲曲的愛好,又表達了對先人的懷念。“紗閣戲人”不僅是中國古代喪葬風俗中造型藝術的典型,而且為山西地方戲曲的發展與流變提供了形象的佐證,平遙“紗閣戲人”是民間工藝美術一種獨特的樣式,這種樣式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區域的人群在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文心態、民族藝術、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的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平遙紗閣戲人”作為能充分反映晉中地區民俗風尚、民間藝術的典型形式,反映出該地區人文意識、審美價值取向相融共生、共同發展的趨勢,在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語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反映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也使得地域文化的特征更為凸顯。
不同地區自然資源的差異性也會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例如以材料選擇為基礎的民間藝術在各個地區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平遙紗閣戲人”制作的原材料選用了山西麻紙、高粱稈、黏土等地域材質,這是表述與材質結合的最佳佐證。材質的不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地域性差異,豐富了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
藝術總是以語言的純粹性見長,而“平遙紗閣戲人”并不是純粹的,它是諸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但它又是純粹的,純粹地反映了晉中地區民俗文化的特質。民俗文化蘊含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平遙紗閣戲人”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在特殊的時代文化背景下,以異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呈現,反映出三晉農耕文化在儒家、道家精神層面上的獨特性及互補。其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及與地域文化的有效聯系,體現出民俗文化的人文精神,實現和合精神的追求,培育仁者愛人思想,弘揚水能載舟人本精神,激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其中都蘊含篤行精神的意蘊以及言與行的一致與融合。通過社會、人際及心靈諸關系的協調,以達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目的。
我國的非遺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它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它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因此,在繼承上我們不應忽視非遺的人文取向和人文內涵,在保護上不喪失非遺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不消解能夠體現非遺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的藝術元素,在秉承傳統、不失基本的基礎上,實現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陳才俊.中庸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3]張瑋.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J].特區經濟,2006(2):292-293.
[4]董明慧.地域文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中州學刊,2013(9):91-94.
[5]王玉平.論檔案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J].東岳論叢,2010(7):178-180.
作者單位:
晉中學院